发展成就SPECIAL REPORTS

您现在位置:黔南热线专题频道 >> 三都县庆 >> 发展成就 >> 浏览文章

三都水族自治县:六十年脱贫展辉煌 水乡经济又一春

来源:不详 作者:中国经济网 日期:2017/10/26 14:42:16

  2017年,素有“像凤凰羽毛般美丽”之美誉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迎来了自己60周年华诞。“四分地球三分水,天上人间唯一族。”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州东南部,总面积2400平方公里,总人口40万人,其中全县水族人口数占全县总人口数的67%,占全国水族人口的63%。因此,三都也是水族人民的经济、社会、文化中心。

  98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建县60周年成果展暨脱贫攻坚工作汇报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成功举行,会议全面总结了三都建县6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和脱贫攻坚取得的新进展。

  六大数据见证水族生态文化魅力

  资料显示,三都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1%,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99.32%20112016,三都累计完成营造林33.78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64.34平方公里,荣获“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中国生态魅力县”等荣誉称号。

  三都作为中国马尾绣之乡,被称为“水族刺绣活化石”的马尾绣已经成为三都县妇女“指尖上的经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2016年全县马尾绣销售额达1.88余亿元,成为三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作为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打造以水乡文化为标识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水族马尾绣、水书、水族端节、水族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三都旅游业收入达到39.44亿元,成为三都经济支柱产业,三都作为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作用日益凸现。

  据介绍,目前三都县“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经济区”的建设初具规模,水族村寨姑鲁、怎雷、水各,水族文化旅游区的水族文化博物馆、水书广场、水族文化风情谷,以及充满水族风情的特色饮食,悠远而欢快的水族舞蹈,让水乡儿女品享着文化的厚重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旅游线路的打造,助力“神秘水乡·秀秀三都”的城市品牌天下闻名。

  七大措施铸就水乡发展新亮点

  六十年来,三都人民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光辉,从封闭走向开放,在脱贫攻坚战役上获得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让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都县县长潘仕进在汇报会上强调,为进一步加快脱贫攻坚步伐,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家标准摘帽目标,三都县采取七大措施助力脱贫攻坚:一是构建脱贫攻坚指挥体系;二是狠抓脱贫攻坚工作“两率一度”的提升;三是高位谋划产业项目;四是成立脱贫攻坚工作专班;五是建立4项脱贫攻坚督查机制;六是组建脱贫攻坚队伍;七是建立脱贫攻坚奖惩激励机制。

  七大脱贫攻坚措施的实施不仅使三都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跨越性进展,更为三都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的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

  2016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58.54亿元,比1957年增长300倍;财政总收入5.48亿元,比1957年增长547倍;固定资产投资42.28亿元,比1957年增长7万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5780元增加到2016年的8327元。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质的历史性飞跃;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产业发展提速增效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提升。“畜、菜、果、茶”等产业初具规模,农业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201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2.19亿元,比1957年增长93倍,畜牧业总产值11.65亿元,比1957年增长689倍;2016年规模工业企业达26户,全县工业总产值10.03亿元,是建县之初的1020倍。

  社会事业得到长足进步。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开源节流保民生。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生态民族文化全域旅游逐步构建,2016年旅游总收入完成39.44亿元,成为三都经济支柱产业,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提升。

  民族团结进步向前发展,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县民族团结和睦指数达100%,全县少数民族干部已达6966(其中水族干部3707),占全县干部总数的91%,是1957年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12.8倍。

  以发展特色产业为脱贫攻坚核心

  六十年来,水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谈到新时期三都县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和主要问题,中共三都县委书记梁嘉庚介绍,目前三都县还有5.98万人还没有完全甩掉“贫困帽子”,并表示三都的脱贫攻坚工作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摸索中一步步前进。

  中共三都水族自治县委书记梁嘉庚

  从过去六十年发展成果和经验来看,三都的脱贫,首先需要以水族文化特色为依托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三都有着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三都县境内环境优美,溪流纵横,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较高。二是独特的水族民族文化。水族历史悠久,起于殷商、融入百越,在数千年的迁徙和发展中,形成和积累了自己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有自己独特的文字、历法、习俗和信仰,其中水书习俗、水族端节、水族马尾绣、水族剪纸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都正是以水族文化为核心来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其次,要实现脱贫攻坚,就要紧盯产业精准扶贫,确保增收不漏一户。围绕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目标,按照全产业链要求,推进龙头企业加合作社加农户模式,重点推进蔬菜、食用菌、太态家禽等短平快项目,大力发展香猪、葡萄、黄桃等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做到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确保群众有稳定增收产业。

  三都县委副书记、县长潘仕进

  县长潘仕进在会后接收记者采访时表示,三都是全国唯一一个水族自治县,是世界水族人民的集聚区,也是水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中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特色的民族文化保存完好,水族文化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历法、习俗和信仰四大特色,以及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民族资源和生态资源已经成为三都县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两大宝贵资源,中共三都县党委、政府在党中央的支持和关怀下,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利用好、发展好、传承好水族文化和生态民族文化两块瑰宝,从而促进三都经济社会发展,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中共三都水族自治县委副书记 李云华

  县委副书记李云华告诉记者“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的窘境类似,今天的三都也面临着文化传承难的问题。脱贫攻坚工作让水族人民走出了大山,却也让很多优秀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被遗失在大山里。虽然目前仍有一小部分水族民间艺人在做文化传承的工作,但是年轻一代忙于生计,忽视文化传承,成为如今三都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瓶颈。面对这样的现实,三都致力于将脱贫攻坚与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相融合,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优势,以水族文化为核心来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还通过申请国家级项目基金等方式,力求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保存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元素,致力于在脱贫攻坚的同时,把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一直传承下去。”

  政策性帮扶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

  “帮扶三都就是帮扶一个民族,振兴三都就是振兴一个民族。”梁嘉庚说,60年来,三都在国家林业局、国家宗教局、贵州省委办公厅、省军区、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和深圳市、广州市海珠区、黄埔区以及宗教团体、社会各界的倾情倾心帮扶下三都经济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碧水青山孕育的天然氧吧使人心旷神怡,内联外通的交通格局已经成形,各族人民文化生活多姿多彩,踏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

  李云华表示,摆脱贫困,实现小康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党和政府号召我们“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举全社会之力脱贫攻坚”,宗教界是社会力量中不可小觑的届别,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是社会力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大家有这个责任感,主人翁意识,都要去参与脱贫攻坚,要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应宗教界要求,国家宗教局命名三都为“全国宗教界公益慈善实践基地”。所以三都现在是全国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的展示台,练兵场,也是比武场,各地宗教慈善组织,基金会等都想方设法去三都做项目,唯恐少了自己一席之地。

  中共三都县财政局局长杨先霞

  三都县财政局局长杨先霞介绍,在脱贫攻坚工作上,从贵州省道黔南州到三都县财政推行了脱贫攻坚投资基金,并且脱贫攻坚工作效果很好。脱贫基金给贫困户提供了资金保障,使得当地农民原本想发展的产业在脱贫基金的支持下顺利开展。新时期,面对脱贫攻坚的新目标和新任务,三都县财政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全面安排部署中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拿出1200亿脱贫攻坚基金为全县脱贫目标保驾护航。这部分基金主要用以支持贫困户发展以种养殖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其中种植业方面非常重要的项目就是三都山地葡萄种植业;养殖业主要就是三都的香猪、太态家禽山鸡等。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是一大利好政策,目前三都的老百姓都在抓住这个机遇,积极地申报农业产业项目,争取基金的支持。通过种养殖业的产业化发展,增加贫困家庭收入,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自主脱贫致富的信心。

  谈到三都未来的发展,梁嘉庚表示,三都水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将以建县60周年为契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贵州省委、省政府,黔南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结合水族民族文化、民族特色和三都脱贫攻坚工作实际,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全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再创新的辉煌。同时,希望社会各界一如既往地关心三都、支持三都,继续为水乡经济社会新的腾飞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