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成就SPECIAL REPORTS

您现在位置:黔南热线专题频道 >> 三都县庆 >> 发展成就 >> 浏览文章

挑起脱贫攻坚“大梁”——三都县产业扶贫路径观察

来源:黔南热线 作者:未知 日期:2017/9/5 8:39:53

  贫困地区,贫在没有产业支撑,困在没有产业推动。有产业支撑,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拔掉“穷根”。作为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全县39万人口,贫困人口却有5.98万人。三都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决战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关键时期,依托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及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径,向先进地区看齐,从成功模式取经,摸索出了六大主导产业,依托产业扶贫,打造民族自治县脱贫攻坚样板区。

点击浏览下一页

  水晶葡萄丰收

点击浏览下一页

  农户正在给福猪喂食

点击浏览下一页

  鸽笼里羽毛秀丽的鸽子

点击浏览下一页

  丰乐茶园

点击浏览下一页

  农户正在采摘食用菌

  山有多高葡萄就有多高

  7月28日清晨,记者走进三都县普安镇交梨社区前进村,满眼的翠色铺面而来,满山遍野飘散出的葡萄甜香,让人垂涎欲滴。一坡接一坡的水晶葡萄藤爬满山头,顺着山势连绵起伏,展示了“山有多高,葡萄就有多高”的奇迹,煞是壮观。

  在大坪寨的葡萄园里,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满园飘香。客商果农人来人往,邀卖声、要价声不断,记者来到了种植大户王恩文的葡萄园,他正带领着10多位工人采摘。“虽然葡萄的日常管理很辛苦,不过今年天气较好,亩产高,平均亩产量有2000公斤,价格虽比往年有低,按目前市场价1.5元/斤计算,再除去发工资,我预计今年纯收入能有20多万。”王恩文乐呵呵地说。

  今年,三都县葡萄种植总面积达到13.6万亩,预计挂果6.5万亩,产量9.75万吨,产值达3.1亿元左右。三都水晶葡萄与北方及南方其他葡萄产区相比具有葡萄栽培病害少,成熟期早,香浓味甜、口感极佳等特点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远销四川、云南、广东等。

  2013年以来,三都县连续3年成功举办了水晶葡萄节,极大地推动了葡萄产业发展,并于2013年荣获由中国水晶葡萄协会授予的“中国水晶葡萄之乡”称号。今年葡萄节,进一步打响三都水晶葡萄产业知名度,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带动葡萄产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三都县先后建立交梨山地生态葡萄产业园、十公里葡萄观光长廊和交梨葡萄交易中心,同时还成立了交梨乡山野水晶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十几个合作社,山地高效农业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打响了品牌,拓宽了渠道,并通过技术培训,培养出一批拥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农户,使得葡萄种植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程度逐年提高,成为了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

  养幸福之猪走脱贫之路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记者与都江镇上江村第一书记楼红来到了上江村福猪养殖基地,去年初,总投资84.7万的都江福猪养殖基地建成,项目共完成猪舍建设1500平方米,管理房、化粪池、消毒室等配套设施齐全,可实施单批规模福猪养殖960头,目前首批福猪345头已进场。

  基地里的一块展板上清晰的写着:杨再贵家15头、杨岩金家13头……原来是上江村委通过多方讨论,集思广益后决定采用“基地+支部+农户”的模式运作,贫困户以猪入股分红,参与到养殖基地中。每次每头猪分红120元,一年分红2次,这样一年至少也有10000元左右的收入,而且部分贫困户还可以在基地里实现就业。

  “我来这里两三个月了,每个月有2000多块钱的收入,而且这里离家近,还可以照看家里。”正在圈舍里清扫的贫困户腾召和说。

  “现在第一批福猪还没开始出栏,就有人来预订了。下一步,我们计划继续扩大基地的养殖范围,并建立农家乐,让群众得到更多的收益,争取把我村的贫困户88户267人带上小康路。”楼红满怀信心地说。

  这样的场景同样发生在中和镇红星村,走进村民潘学规的猪舍,一头健硕的母猪立即“哄哄哄”地站了起来,响声震耳,着实把记者吓了一大跳。

  去年以来,三都县引进正邦科技有限公司福猪标准化养殖项目,在全县全面开启“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福猪代养模式,潘学规再三考虑,抱着豁出去的心态,作为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向正邦科技有限公司免费领养了500头种猪后,开始了他的福猪养殖之路。

  “现在公司会定时派技术人员下来指导,还有130天猪就能出栏了,我们一头猪纯利200元,总共一批猪收入75000元吧,一年打算喂两批,一年可以纯赚14万多。”看着一只只憨态可掬的福猪,潘学规难以掩饰心中的喜悦,算了一笔经济账。

  如今,参与福猪养殖项目的贫困户越来越多,他们通过合作社与公司签订代养协议,村集体、贫困户、致富能手集中建成猪舍后,由公司先免费提供猪仔、饲料给农户代养,为养殖户提供福猪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到了出栏时,由合作社组织正邦集团按照高于市场批发价9元每斤的价格回购贫困户的猪肉。一来一去,在“合作社+公司”带动下,贫困户一头猪实现净利润200元左右。

  目前,三都县福猪育肥场项目开工建设共46个,周覃镇核心场目前完成一期工程的70%。普安镇、中和镇多个养殖场(小区)已建成投产。中和镇第一批福猪已售卖,累计投入财扶资金2898.1万元,预计覆盖贫困户数3863户,预计覆盖贫困人数16225人。

  “摇钱树”遍栽水乡大地

  近年来,三都县委、县政府立足该县实际,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茶产业确立为全县扶贫产业之一。通过全县上下联动,拔荆棘、开荒坡、种茶苗……一棵棵“摇钱树”在水乡大地风吹日长。茶叶作为三都县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已成为三都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

  走进三都县大河镇都匀毛尖茶叶基地,眼前所见之景让人心潮澎湃,成行成排的茶树顺山势层层而上,直至山巅,如蛟龙缠卧,亦如绿彩飘飞,给这高山披上了件新绿的衣衫。

  “我每天从早摘到晚,每天也有百来块的收入。”正在摘茶叶的茶农岑本泽高兴地跟我们说。

  满山的茶农东边一句、西边一语,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喜悦之情顺着微风,弥漫整片茶山。

  站在都江镇铜马山茶叶基地上,白茫茫的一片,能见度不到10米,听说上面有近200个村民在干活,但都未见其人,只闻其声。

  铜马山坐落在三都县都江镇,海拔1500米,常年云雾缭绕,因为地处偏远、坡度较大,一直以来都无人涉足。近几年来,当地政府却在山高坡陡的铜马山上看到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商机”——发展茶产业。

  说干就干,2014年在三都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都江镇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外来资源,带领当地群众一起上山凿荒坡、种茶苗……曾经的荒山野岭,现如今已大变样,勤劳的水族儿女用他们的双手,给这万亩荒山换上了“新颜”。

  “前年我们就在这里给老板挖提土、除杂草,一天一百多块钱,不用出去打工了,现在茶叶可以摘了,我挣得的钱更多了。”正在山上采摘茶叶的石昌考说。

  九阡镇白茶基地目前白茶种植面积已达3万亩,加上制茶加工生产,每年劳务输出可达1.35亿元。白茶产业的发展不仅“扮绿”了九阡镇十几座山头,更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近年来,三都县党委政府加大茶产业扶持力度,加强技术培训,激励百姓种茶致富,全县茶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16年,全县茶园面积达12.5万亩,种茶农户达2.3万余户,干茶年产量1310吨、产值1.7148亿元,直接受益百姓达9.5万人。茶产业发展在助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上效果日益显著。

  百万羽生态鸽助力水乡脱贫

  “十三五”以来,三都县立足生态环境优势,依托肉鸽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把生态鸽养殖产业作为精准扶贫主导产业强力推进。

  近日,记者走进周覃镇生态鸽养殖基地,几个工人正在有序地开展日常工作,给鸽子喂食、捡蛋、换地垫、扫地……熟练而轻松。

  该基地目前已完成场地平整面积20000平方米,搭建钢架大棚5个并正式养殖生态鸽4万羽,覆盖贫困农户217户1027人。

  “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很开心,在这里干活很轻松,而且一个月有两千多块钱的工资。”正在给鸽子喂食的贫困群众韦成绵跟记者侃侃而谈,满脸洋溢着幸福。

  “贫困户在里面工作是保底2300块钱一个月,贫困户还能以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分红,在分红的时候可享受到每对种鸽31.5元的分红金。基地里还建有6亩多宽的鱼塘,鸽子的下脚料和粪便可以直接喂鱼,这样既能处理掉粪便,又能给群众增加一笔收入。”基地负责人王炳福如实地说。

  走进大河镇的生态鸽养殖基地里,刚“举家”从都匀“搬迁”到这里的生态鸽对环境还有些不适应。

  “听说家乡要发展生态鸽养殖,我就决定回来把自己养鸽子的经验传授给相亲们,助他们一臂之力。”大河镇生态鸽养殖基地负责人陈锡付说。

  去年底,陈锡付举家搬迁,把自己在都匀养的所有鸽子一起带了过来,成为了当地生态鸽养殖的“领头雁”。

  据了解,该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运转,贫困户可以以扶贫资金入股分红和在里面务工,通过分红和领取劳动报酬的形式实现脱贫。

  “现在引进的鸽子加上我带来的共有2万多羽,相信经过努力,家乡的父老一定能脱贫致富。”陈锡付信心满满。

  三都县2014年成功引进经纬达公司带头示范成功,建成贵州最大的肉鸽生态循环养殖基地,随后生态鸽养殖产业在2400万平方公里的水乡大地上蓬勃发展。现全县共建有集中养殖基地8个,占地面积515.5亩。2017年规划种鸽存栏11.22万对,商品鸽出栏100万羽。三都县还积极引进企业开展相关产品深加工,打消群众销售顾虑。

  引入黄桃产业探索“一地多用”

  2013年,三都县委、县政府组织各镇农业干部赴徐州考察项目,发现当地一种叫黄桃的水果倍受消费者青睐,非常俏销,回来后就组织各镇进行试种。由于试种效果良好,三都确立了全县种植业以葡萄为主导产业,桃为辅助产业,采取“宜桃则桃,宜葡萄则葡萄”的发展原则,坚持连片开发与重点推进相结合,建设一批桃产业精准扶贫示范村,打造桃产业精准扶贫三都样板,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黄桃三年挂果,为了让村民们能更好地掌握种植技术,桃产办技术人员走进田间地头为村民做技术指导。“培土、固根、剪枝和施肥的知识,他都教给了我。”周覃镇播花村坡地组村民周显家告诉记者,技术人员韦政楚把黄桃种植的种植技术、注意事项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周显。

  站在大河镇丰乐村黄桃种植基地上,微风徐徐,放眼瞭望,满山遍地的黄桃青翠,在阳光下闪着绿光,让人心旷神怡。“黄桃是我们去年才引进来的产业,现已完成黄桃种植1000亩左右, 43户贫困户参与其中,预计3年内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丰乐村村支书王泽洪的话里透露着美好愿望。

  围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因地制宜、政策激励、技术指导,三都县引导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黄桃生产。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龙头带动、政策扶持、资源整合、加快发展”的思路,以“公司+合作社+农户+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和“四统一”(统一苗木品种、统一技术、统一供肥、统一收购)的管理模式发展桃产业。

  在发展黄桃产业的同时,积极探索“一地多用”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种、养、旅一体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产业,力争最大幅度提升群众收入。“我们村在发展生态种养,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同时,重点发展形成‘种养旅’有机结合的观光农业示范基地,依托桃花盛开到结果实成熟这一黄金时期,吸引游客到此旅游放松,预计年吸引游客7万人次。”说起黄桃产业发展前景,中和镇红星村村支书信心满满。

  目前,三都共投入黄桃产业发展资金1400万元,完成指导群众黄桃种植32391亩,带动农户9269户39640人参与黄桃种植,累计投入财政扶贫4019.575万元,覆盖贫困户数3298户,覆盖贫困人数13192人。三都县争取到2020年,桃树种植面积发展到11万余亩,帮助解决3万余人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逐步建成集生产、加工、销售、品系繁育、农业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精品桃产业示范区,把三都建成贵州最大、全国知名的“桃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食用菌产业扶贫“短平快”

  今年以来,三都县因地制宜,以“短平快”的食用菌种植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步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砝码。

  结合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三都选择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秀珍菇、香菇、海鲜菇、巴西菇等作为主导品种进行推广种植,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

  今年,三都县以都江镇、周覃镇、九阡镇和三合街道等作为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预计年底完成生产2000万棒。其中,在都江镇镇坝街村和坝辉村种植920万棒,在周覃镇拉近村种植80万棒,在九阡镇水各村种植940万棒,在三合街道种植60万棒,形成都江镇秀珍菇生产基地,九阡镇和都江镇海鲜菇种植基地,周覃镇拉近村香菇生产基地、三合街道苗龙村巴西菇种植基地。累计投入财政扶贫3546.44万元,覆盖贫困户数2229户,覆盖贫困人数8972人。

  去年9月,三合街道苗龙村成功引进种植产业“巴西菇”种植,同年12月,村级牵头注册成立“苗龙生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00万元。“巴西菇”产销主要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通过不断努力探索,今年6月,30个种植大棚全面竣工正式投产,辐射贫困户30余户,每个棚预计年产菇10000斤,按照每斤4元钱计算,每个大棚年纯收入可突破2万元,切实推进村级脱贫攻坚工作。

  在周覃镇香菇种植产业示范基地,香菇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在里面忙着采摘、筛选。

  “这里每天都有三十到四十个贫困群众在这里干活,采摘香菇不要多少技术,都是周边的老人和妇女来这里干活,每天每个人最少都有80元的收入。”香菇基地负责人陆家明介绍说。

  目前,该基地共50个大棚,每个大棚约摆放菌棒8400个。周覃镇积极引导公司和合作社发挥帮扶带富的作用,运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开展结对帮扶,现该基地已覆盖帮扶贫困户200余户,并将2017年新建的育菇大棚36个承包给村里有技术的72户贫困户种植,与公司签订协议,由公司提供技术、保价收购贫困户种植出来的香菇,给贫困户吃上了“定心丸”。香菇种植为当地群众撑开起了“致富伞”。

  如今,三都县各族儿女携手创造了荒山变银山的奇迹,谱写了一首脱贫攻坚激昂的乐曲,既留得住青山,又打开了一扇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之门。(作者:陈明珠 徐欢 韦大永 吴欣 何银树 卜永媛)

  (编辑:范国香 审核编辑:邹骐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