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之光重新绽放——重症医学科成功救治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
作者:重症医学科 时间:2023/7/5 10:29:50 来源:黔南州中医医院近日,黔南州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成功救治一名老年重症肺炎合并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ARDS是临床危重症之一,是一类以双肺肺泡浸润和低氧血症急性发作为特征的呼吸衰竭。其死亡率相当高,一项纳入3022例ARDS患者的国际队列研究显示,重度ARDS患者住院死亡率可高达46.1%。
01病情迅速进展,紧急抢救
77岁的何老伯是一位冠心病,肾衰竭患者,因“咳嗽5天”于2023年5月18日就诊于肾内科,5月20日出现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达36次/分,氧饱和度仅87%,遂急转入重症医学科抢救治疗。结合胸部CT,实验室检查及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等,考虑重症肺炎(细菌及新冠病毒感染)并ARDS。紧急予无创呼吸机治疗无缓解,遂气管插管接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100%吸纯氧情况下氧分压仍仅有49mmHg,提示为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02制定方案,有效治疗
何老伯生命危在旦夕,针对这一情况,黔南州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何雷主任及孙秀萍总住院医师联合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紧急组织召开了疑难危重病例讨论会,认真分析患者病情,评估生命征,制定可行的治疗方案。经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必须采取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和俯卧位通气法进行治疗,若仍无效,则需ECMO(人工肺)。
制定周密的治疗及护理计划后,俯卧位通气小组立即为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呼吸治疗小组守在何老伯床旁实行肺保护性通气的呼吸参数调节,每两分钟根据血压,血氧饱和度等调整一次呼吸机参数,直到调到最合适的参数;何老伯身上有较多的治疗及监测管路如呼吸机管路、血液净化管、血液动力学监测管、输液管、引流管等,俯卧治疗的最大难度是保证以上管路通畅,防止颜面部水肿及压疮,外周神经损伤、各种导管脱出等,若观察不仔细,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伤害甚至危及生命。每次俯卧位对医护团队都是一大考验,常常需5-6人团结协作。训练有素的俯卧位通气小组顺利完成了每天12小时以上的俯卧位通气。经过3天漫长的等待,患者氧合指数逐渐回升,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03艰难救治,精心护理,脱离危险转出ICU
肺保护性通气和俯卧位通气治疗仅仅是ARDS综合治疗的一部分,还需精确的容量管控,良好的镇静镇痛,器官功能保护,营养支持,气道管理等。液体治疗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必须根据重症超声及血液动力学监测,予输液泵,注射泵,肠内营养泵等泵入液体、药物及肠内营养液,精确到每天每小时液体需进多少毫升,出多少毫升等。血液净化清除炎症介质及毒素的同时精确管控每小时出量;反复多次的气管镜镜下治疗也是气道管理不可缺少的手段。
经过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19个日日夜夜的精心治疗护理,何大伯终于转危为安,成功停用呼吸机,2023年6月9日转回肾内科继续治疗肾功能衰竭。在离开ICU时,家属充满感激地说:“没想到你们能奇迹般的将我父亲抢救回来,我们一家人都发自内心的感谢你们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
康复回访
2023年6月28日到肾内科回访,何老伯紧紧地拉着何雷主任的手高兴地说:“我的肺现在完全康复了,每天走100米左右我都不感到累,真的感谢你们救了我一命,让我还能有机会和家人相处,享受天伦之乐!”何雷主任医师及孙秀萍医师表示作为一名医生,看见病患能够康复,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
黔南州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12年成立以来,每年都会收治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40-50例,积累了丰富的救治ARDS的临床经验,科室呼吸治疗小组,俯卧位通气小组,重症超声小组,重症血液净化小组,中医治疗小组等的成立,促进了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提高了ARDS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能更好的服务于黔南州人民。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于休克、严重感染或创伤等原因,导致直接或间接肺损伤,以低氧血症、呼吸困难或衰竭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根据氧合指数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按照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类。
治疗原则是以呼吸支持为基础,积极针对病因或诱因进行治疗,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缺氧和改善通气、去除诱因,以及对其他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