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里统战微故事】带着三个“小枷锁”温馨前行
——龙里县党外干部张琦惠扶贫小记
张琦惠有写日记的习惯。厚厚的扶贫日记,记录着一名党外干部精准扶贫工作的艰辛,也记录着她的帮扶对象——龙里县龙山镇原羊蓬村廖先祥一家的点滴变化。
“今天抽中午的时间往中排小学赶,想去看看刚开学的香香姐妹,为她们添置学习所用的物品。珍珍说香香流鼻血了,没有来上学。今天是第70次来到香香家。”在张琦惠的扶贫日记里,写下了她与帮扶对象家的点滴。
香香是廖先祥的小女儿,今年七岁。她和姐姐廖国珍、廖国香一起,跟着72岁的父亲生活。廖先祥年事已高,又好酒贪杯,妻子几年前离家出走,孩子们便无人照顾。
廖先祥打扫道路
张琦惠看到生病的香香,马上给她穿衣、泡脚、洗脸、穿袜子,忙个不停。
香香感冒了,张琦惠给香香穿衣
张琦惠给香香洗手
龙山镇原羊蓬村是省级一类贫困村,也是龙里县水务局的结对帮扶村。在张琦惠结对帮扶廖先祥之前,三个孩子几乎常年食不果腹、蓬头垢面,甚至有些轻度自闭。
在开展精准识别过程中,廖先祥家被纳入重点帮扶对象。考虑到三个女孩正值成长发育期,担任县水务局副局长的张琦惠主动提出了结对帮扶廖先祥家的申请。
“只有从改变三个孩子入手,让她们树立自信,教她们学到东西,能够自立,这样才不可能返贫。”张琦惠说。
张琦惠给香香洗鞋
组织上批准她结对帮扶廖先祥家后,她便多方争取支持,帮助廖家建新房,通水电,寻求爱心人士帮助,改善廖家极贫的生活条件。
廖先祥家里脏,她就戴上围裙和袖套,教三个孩子学习打理家务。
小女儿香香没有户口,6岁了还不能上学,她就带着孩子找到相关部门,将香香顺利送进学校。
14岁的大女儿珍珍被父亲逼婚,和父亲矛盾不断,她也积极疏导,缓和父女关系。
经过70次的走访,330多天的结对帮扶,廖先祥的思想观念终于转变了,不但放弃了急于嫁出珍珍的想法,并且愿意通过自己的劳动给三个孩子换取营养补助。
“开春了,我要种一点玉米,做不了田里的活,也要把土里的活做起来!”廖先祥说,眉间带着少有的决毅。
在张琦惠看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既要扶起贫困者的“志气”,又要扶起贫困者的“智力”,既要为绝望的脱贫者树立信心,又要为不等不靠的脱贫者提供机会。
张琦惠有过成功的经验。2016年,她积极为结对帮扶对象王元成寻找销售椅子的渠道,让王元成一家年收入达到3万元。她还成立了“予香·余香基金”微信爱心群,帮助龙山镇中排小学添置1000余册书籍、御寒火炉等物资。
“作为一名党外干部,黔南州政协委员、龙里县政协委员,我将积极参加到精准扶贫工作中,让我有了一个下到最基层,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的机会,既把国家的政策方针,也把人性最善良的一面传递给老百姓。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引领三个孩子的人生更有意义。”张琦惠在日记里写道。
面对记者的采访,她说,对廖先祥家的结对帮扶是非常艰辛的,三个孩子“绑架”了她大量的时间、精力,但是她愿意带着这个“枷锁”,陪伴三个孩子温馨前行。
“我希望有一天,这个‘枷锁’会变成开启香香三姐妹人生的金钥匙。”张琦惠说。
主管:中共黔南州委宣传部 黔南新闻门户网站·黔南热线 版权所有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 黔B2-20060011 网络经营登记证登记编号:5227001200985-1 备案序号:黔ICP备11003211号 Copyright(C) 2005 QNZ.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