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的水泥进寨路、平整宽敞的文化小广场、内容丰富的文化墙……来到龙里县龙山镇平山村,一幅美丽、文明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谁能想象,这里曾是深度贫困村。在好政策的扶持和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平山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近年来,龙里县龙山镇围绕乡村振兴“20字”方针,在全镇范围内发展海花草、银杏、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大比武”,不光比乡村环境和乡风文明,还比产业比发展,形成了“环境美、乡风正、产业兴”的农村新格局。
龙山镇美景
环境改善提升获得感
龙山镇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提升农村整体功能作为重大的民生事业来抓,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有效结合,从农户房屋美化、农村道路亮化、改厕、村庄绿化等方面补齐农村短板,大幅提升农民幸福感、获得感。
近年来,龙山镇通过组织志愿者、学校师生、村级公益性岗位人员、乡贤、寨老等,建立以政府引导、村支“两委”主抓、村级公益性岗位负责、寨老、学校师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带动的一体化卫生整治体系,按照“四自四新”的模式,覆盖农村每家每户,分阶段、分主题、分层次开展“三能两创·三评比”暨新时代文明实践“大比武”志愿服务活动。
建设后的平山村干坝组
通过开展“大手牵小手”、卫生家庭评比、优秀保洁员评比等活动,走出了改善环境与获得物质奖励的“双赢”之路。实施大比武以来群众自筹资金352万元,义务投工投劳48186人次,修建花池6329平方米、文化墙4984平方米、硬化完善活动场所33846平方米、修建议事亭12座、整治清理沟渠8204平方米、新建小公园10个。
村寨环境改善了,勤劳的龙山儿女们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边角空地,根据自主喜好用轮胎、水桶、瓶罐等器具发展“庭院经济”,将青菜、香葱、辣椒、小白菜等种植在菜地和院落中,既能美化庭院,也丰富了餐桌,还能增加收入,农村风貌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家乡美”志愿者义务投工投劳建设村寨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了,龙山镇境内的龙门镇、油画大草原、飞跃丛林等景区名片也被一拨又一拨的游客传递出去。美食美景让龙山镇龙山社区收获了拟入选第二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的喜悦。
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
近年来,龙里县龙山镇大力推进文化墙建设,以墙为载体,用连环画、彩绘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孝老爱亲、勤俭节约、乡愁等主题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呈现在群众面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着百姓崇德向善。这一面面“文化墙”更是成为当下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庭院经济”既美好环境,又丰富了餐桌
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这已成为龙山镇开展志愿服务的真实写照。近年来,龙山镇整合各类资源,搭建服务平台,招募各类志愿者,不断拓展志愿者队伍。值守路口、景区内、农家乐、田间地头、疫情一线……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今年以来,共开展农技培训、孝老爱亲、舌尖上的爱心、疫情防控、家乡美等志愿服务340余场,1.1万人次参与。
为进一步丰富志愿服务的内涵,龙山镇组建了“山歌伴飞新思想”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们用群众通俗易懂的方式用山歌将政策理论唱出来、用山歌将感恩之情表达出来、用山歌将美好生活唱出来,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龙里油画大草原
餐桌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龙山镇积极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新风尚,志愿者深入农家乐、餐饮行业,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放置节约提示牌,友情提醒食客按需按量点餐,鼓励将剩餐打包,将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抵制高彩礼、滥办酒席写入村规民约、组规民约,潜移默化中引导群众,真正让村规民约“规”出好景象,“约”出新时代文明新风。
产业发展拓宽致富路
近年来,龙山镇按照“推特色、兴产业、农致富”的优化调整思路,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布局,以特色海花草、高山冷凉蔬菜和新兴产业银杏种植为主,刺梨、辣椒、折耳根、艾草等产业为辅,全力推进产业发展。海花草是龙山镇产业发展的成功典型,它在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墙
龙山镇采取“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种植海花草。2020年中排村和金星村引进了高标准化种植模式,进行高标准化种植,面积达500余亩,现在海花草已经取代传统农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手段。
来到金星村金刚凹,项目施工方正在加紧施工。为解决群众在银杏叶烘干、销售方面的“揪心事”,金星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引进了贵州省嘉劲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把加工厂建在家门口,群众采摘鲜叶后能及时送到加工厂进行烘干、打包销售了。
金星村群众正在采摘银杏鲜叶
金星村2017年开始尝试种植银杏,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400余亩,现在已完成鲜叶采收,现在鲜叶收购价为1.5元/斤,目前采收银杏鲜叶约90吨,产值约为27万元。龙山镇产业结构调整的四个坝区总产值达2200余万元,特色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如今,一幅“环境美、乡风正、产业兴”的幸福画卷正在龙山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