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文艺SPECIAL REPORTS

您现在位置:黔南热线专题频道 >> 三都县庆 >> 凤羽水乡 >> 柳江文艺 >> 浏览文章

水乡水寨水族情

来源:县总工会 作者:松针 日期:2017/10/26 15:21:30

  1 水寨

  

  这里有东方最古老的情人节——卯节;这里有水家独特的美酒——九阡酒;这里有罕见的民间工艺品——马尾绣;这里还有水族的村落——水家吊脚小木楼楼。

  

  吊脚楼是一种具有居住功能和审美功能双重属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南方水乡最为常见。比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大多还保存着古老的吊脚楼。他们依山而建,傍水而居,亲近自然,宛如一幅幅名家的山水画。

  

  贵州凯里的西江千户苗寨,还保存着苗家独特的吊脚楼,集聚而成了旅游胜地。

  

  除此,我还去过沿河县土家的吊脚楼,镇远古镇的现代化吊脚楼。总而言之,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吊脚楼的形式依旧不同。

  

  因为大学时代和班上的一个水族同学共同完成了一次关于水族习俗的作业,水家的寨子深深地吸引了我。那时候我就希望,要是有一天我有了时间和经济,定要去一趟水族之乡,去感受一下水家的风情。

  

  两年之后,我借着旅游之便,留足水家,亲身感受了水家的风土人情,亲自住在水家的寨子里,去感受水家吊脚小木楼的舒适和独特。

  

  坐了一夜的火车。当我到达都匀的时候,已经疲惫不堪。但因为忙着赶时间,我还是很快买了去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客车票,准备去一趟水乡。

  

  客车刚刚启动,睡意十足的我就昏昏欲睡了。这一段路都是高速,客车行驶很平稳,所以我睡得很沉很香。

  

  一阵电话铃声吵醒了沉睡的我。我有些很不情愿地拿出电话,揉了揉惺忪的睡眼,随意地看了一眼电话。这是我的水族朋友——大学时候的室友——打来的,他说他在三都客车站等我,问我何时能到。

  

  我自然没有到,客车现在还行驶在高速路上呢。

  

  我的睡意被这个电话打消了,茫然地看着车窗外。路旁急速而过的,是被冬天的雪清洗过的山脉。虽然带着几许枯黄和凋敝,看上去倒也清晰,倒也精神。山间偶尔夹着一个密集的小寨子,看上去很和谐,像是山水画上随意摆上去的古楼。这里的寨子,和西江苗寨颇为相似,密集而错落有致。一座座吊脚楼从山间挺拔起来,像是紧紧贴在山腰的模型,又像是从山腰生长出来的那么坚固。

  

  这里的寨子的吊脚楼和湘西凤凰的颇为不同。那边的吊脚楼傍水而建,倒映在水中,随着粼粼的微波,一半静止一半动。

  

  这里的依山而建,却不傍水,和青山紧紧贴在一起。虽然少了一丝水的灵气,倒也多了一份山的挺拔和巍峨。

  

  随着客车驶进三都县城,那摆在山间的吊脚楼在我的视线里消失了。

  

  到三都车站的时候,老同学阿发已经在此恭候多时。随着我们在县城里吃了一点东西,便上了去九阡的车。

  

  九阡镇是同学阿发的家乡,也是我此行的目的。到了九阡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但还没有到阿发家,去阿发家还有一段距离。闲着没事,我们便在九阡街上游荡一周。九阡的新街正在建设,是一个古色古香的现代化民族古城。

  

  整个街上最大的特色,是水族的风情,这些文化全部在建筑设计上体现出来了。大门两边,挂着木板雕刻的水书对联。大门上烙上很多和水族有关的图案,或是苍龙,或是猛虎,或是八卦,或是水家的风土人情。

  

  虽然这个新街还没有完全竣工,尚且处在修建之中,但依旧能够赏心悦目,让人流连忘返。

  

  走在这个新街上,我似乎看到了未来。那个时候这里很繁华,街上门面里摆着水家的银饰,水家的马尾绣服装和酒家摆着的九阡美酒。这里门庭若市,游客行人络绎不绝。

  

  阿发的一个大哥家就在这个街上,我们在这里吃了便饭,喝了两杯酒,准备回家。

  

  叫一辆面包车,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颠簸半个小时之后,到了一个叫水昔的小村。这里便是阿发的家乡,我此行的终点站。

  

  这个水家的寨子很密集,地势四周靠山,中间宽敞平坦。金黄的油菜花开了一地,几头水牛悠闲地在田间啃着枯草,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水家的木楼背靠青山,亲临水田,前面是一片金黄色的希望,背后是一脉郁郁葱葱的青山。

  

  天色慢慢灰暗下来,天快要黑了。这个水家的寨子,那一栋栋木质的吊脚楼,在这个和谐的夜晚安静地躺着。星星点点的灯火,时而传来几声吆喝。

  

  “哟……哟……哟……”

  

  吆喝声在静静的大山轻轻响起,然后轻轻消失。

  

  2 水席

  

  不入水家寨,先上水家席。

  

  我总是以为到了朋友家,才算到了水寨。不曾想到,在我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的时候,已经走进了水家大门。

  

  下午,我们来到了九阡镇上。本来说好找一辆车就去阿发的老家水昔的,但我们却一直在街上溜达。此间阿发接了几次电话,但因为都说水话,我完全不懂其中意义。待他挂了电话,问他还要做什么,他只是说还有一点小事,很快就走。

  

  阿发带着我,到了九阡镇的新街上。这里是一排黄木装饰的古楼,基本上都是空的,没有什么人。

  

  走了不远,见一家敞开着大门。门内几个穿着水族马尾绣服饰的妇女围坐在一张低矮的小桌子上。我还在细细打量大门上那一幅用水书写成的对联,阿发已经走进了屋里。

  

  我只能跟在阿发的后面,没有问什么,也没有说什么。

  

  一个正在吃着东西的年轻的妇女见钻进屋里的我们,立刻就站起来,笑颜相迎。她和阿发用水话说了很多,我只是站在旁边,一句也听不懂。偶尔,年轻的水族妇女微笑着看着我说话。我很有礼貌的微笑着应对,但却没有说什么,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她说的都是水话,我没有听懂。

  

  阿发带我坐到小桌子旁边,安排我坐下。还说这是他大哥家,刚才给我打招呼的那个是他的“fei”(水话,大嫂或者姐姐的意思)。说着,递过来一张低矮的小木凳子,他自己却顺手提来一桶看似浑浊的酒。这酒是他们水族自制的九阡酒,读书的时候阿发带到我们学校去,我们尝过。

  

  我坐在这张低矮得只有三四十厘米的小圆桌旁边,仔细地打量着这个桌子的独特,以及和我们家乡桌子的差异。

  

  在我们家乡,都是高桌子,高凳子。办酒席的时候,围着桌子吃饭。高桌高凳高节奏,吃饭的客人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散。而这里的却不一样,低矮的凳子,坐下来便有一种悠闲的感觉。这一坐,便可将忙碌的事务抛之脑后,静下心来,酌酒一盅,聊聊家常。

  

  小圆桌是可以拆开的两半,合起来成了一个圆桌。圆桌中间有一个小圆洞,小洞刚好能够放上一个锅。在桌子下面烧上木炭火,就成了火锅。冬天是一个适合吃火锅的季节。温度低,饭菜容易冷。来一个火锅,大家就餐聊天的时间也就随之变长了了。围坐在火锅旁边,慢慢闲聊,慢慢饮酒,很是悠闲。

  

  坐定之后,阿发从墙角提来一个大胶桶,里面盛满金黄色的液体。

  

  看着这就胶桶,我心中一惊、一喜,因为我知道,这就是闻名已久的九阡美酒。

  

  斟上美酒,小酌几杯。待到我们准备乘车去水昔的时候,酒劲上来,我沉浸在一种飘飘欲仙的美妙的感觉之中。

  

  3 水酒

  

  九阡酒,或许并不为人们所熟识,但我却闻名已久。甚至可以这么说,我这次的九阡之行,其实是冲着水家的九阡酒而来的。

  

  早在铜仁学院念书的时候,就尝过阿发带的九阡酒。因为平时里喝过很多的酒,都是高度数的,所以并不看好这带着淡淡甜味的九阡酒。但醉了一场之后,第二天竟然能够清醒地做任何事情。不但没有觉得大脑被酒精刺激伤害过,反而觉得精神了许多,全身舒畅。

  

  佛家说,酒是穿肠的毒药,色是刮人的钢刀。

  

  这话不假,因为酒精能够刺激人们的大脑,让人兴奋。喝酒还伤肠胃,伤肝。过度酗酒和长时间饮酒,会导致酒精中毒。多少豪情壮志的英雄好汉,都会酒后误事。即便如此,人们明知酒是毒药,但偏要饮之。

  

  为了人们的健康,于是药酒出现了,比如这些年很畅销的劲酒。

  

  上市的药酒,大家所熟识的便是劲酒。但民间还有很多的药酒不被人所熟知。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特色的药酒。比如苗族寨子里的苗酒,铜仁沿河县土家族自制的天麻酒,还有都匀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家九阡酒等等。

  

  此次九阡之行,刚到九阡镇上,就在阿发的堂哥家品了几杯九阡酒。晚上到了阿发家,还是喝他们的九阡酒。

  

  几杯酒下肚之后,开始兴奋起来。因为兴奋,所以话题便多了。本来他们一家都是说水话的,我听不懂。但为了不使我尴尬,阿发的家人憋着和我说了一些方言。说方言我是能够听懂的,只要稍微慢一点就行了。

  

  酒后吐真言。一大家子边喝酒,边聊天。开始的时候随便聊一些关于水族的话题,他们教我学一些简单的水话。聊着聊着,我竟无意之中得知了一个关于九阡酒的秘密。

  

  我们此时所喝的九阡酒,是阿发的母亲亲手酿造的。是用他们自家种出来的大米所酿,酿酒的过程中,选用了一百二十多种药材。

  

  我很想知道里面都用了一些什么药材,偷回秘方以后自己在家酿九阡酒。但因为他们只能用水话说出药材的名字,我便只能干瞪眼了。只知道其中最终重要的几味药材,确实来之不易。想要得到这几味药材,需要带上棉被、粮食和炊具去山里寻找。每次去,都要十来天才能回来。这十来天,运气好的话勉强能够寻到三两根。

  

  我觉得这倒简单,只要找到其他的药,也可以造出美酒,稍微次一点也无所谓。但阿发接下来的话,打消了我想偷走秘方的念头。他说他们九阡酒除了选用一百二十多种药材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必须用九阡的井水。只有这里的井水,才能酿出他们有着自己特色的九阡酒。

  

  这个晚上,酒已半酣。晕晕乎乎中,我在想,要不以后来九阡居住算了。找一个水家的漂亮妹子,然后在这里常住。每日喝一杯九阡美酒,可能要多活好几十岁呢!朋友阿发的父母都是过了花甲,将近古稀的老人,但看起来还是精神抖擞,宛如三十来岁的中年人。

  

  在一阵胡思乱想之中,我睡着了。

  

  再次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大清早被就被阿发吵醒。

  

  还只是凌晨五点,天还没有亮。阿发叫醒我,说是他的大哥家进新房烧锅底,我们一起去耍耍。

  

  简单洗漱完毕,一辆面包车载着我们在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上颠簸。半个小时之后,我们到了九阡街上。

  

  因为不懂这里的风土人情,不敢乱说话,不敢乱走动,我只是像一个跟屁孩一样,跟在阿发的后面。他们可忙了,一会儿是杀猪,一会儿是做饭。我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就在火炉旁帮着烧火。

  

  从六点过忙到九点左右,被杀死的小猪成了熟肉,饭菜也准备妥当,亲人们也纷纷来了。这次进新房没有送礼,前来祝贺的亲人也没有送钱,只是每人带来一桶自家酿制的九阡酒。

  

  我们围着坐在小圆桌旁,吃了几碗稀饭,便开始聊天喝酒。喝酒的同时,我还能学很多水话。这时候,我能够和大家打成一片,因为我已经改能够简单用水话称呼出一起喝酒的朋友们。才来九阡一天,我已经学会了很多的水话。比如父亲(bu)、母亲(ni)、大伯(bulao)、叔叔(budi)、舅舅(long)、大哥(failao)、大嫂(fei)、酒(kao)、喝(xiu)等等。

  

  水族人在一起喝酒,为了活跃气氛,有一种“哟”的习惯。大家斟满酒,举起酒杯大声地:“哟……哟……哟……”然后一饮而尽。

  

  一杯又一杯,从早上九点喝到下午一点,我不知喝了多少。

  

  因为今天还有别的安排,所以催促阿发,要他带我去看他们后山的山洞。我想这时还没有酒醉,等一下醉了就去不成了。

  

  阿发同意了,我们一道出门,准备回水昔,然后去他们说过的那个山洞。

  

  刚才房门三五步,开始有头晕目眩的感觉。似乎我的身体有千斤重,而两只脚宛如两截腐朽的麻杆,轻飘飘的。阿发还没有出来,我怕自己倒在地上,连忙掏出电话,拨通阿发的号码。

  

  他有没有接我的电话,我已经不记得了。我只记得自己倒在了水泥地板上,手机被摔在了一边。之后的事情,我似乎都记不起来了。

  

  一辆面包车把我拉回水昔,在阿发家睡了一觉,醒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大伯妈(nilao)用一张硕大的白菜叶子放在我的胸口,说是醒酒快。很快,白菜叶子在我的胸口上熟了。

  

  阿发和我都醉了,睡在床上,这时候都醒了。虽然头晕晕的,但感觉全身很是舒畅。我活动了一下臂膀,感觉很轻松,没有一点疼痛感。我的肩膀曾经受过伤,每逢阴天,深夜或者酒醉之后,都会酸痛无比。但现在竟然能够活动自如,还真有点不习惯。这时我才想起,原来不是所有的酒都是伤身体的,九阡酒里面有一百二十多种药材,可以说是包治百病了吧!

  

  后来听说我吐了,把人家面包车吐脏了。

  

  这么说来,我是出丑了,出丑倒是没有什么,我可惜的是我早上吃的几大碗稀饭。

  

  4水稀饭

  

  那天早上,天还没亮,他们就把猪笼里的那头小猪杀了。

  

  我觉得自己也帮不上什么忙,但也希望自己能做点什么,于是坐在灶火旁边添柴。很快,大锅里的水沸腾了。他们把小猪栓吊在一根树棍上,放在锅里涮了两下,拉出去除毛。

  

  这些环节没什么好看的,和我们家乡那边杀年猪相当。我现在留意的是我旁边放着的那个空猪笼。

  

  以前在电视里见过猪笼,不是用来装猪的,而是装那些不守妇道的女人。没想到,我现在竟然能在水家的寨子里看见真的猪笼。猪这种牲畜体型笨拙,思想不灵活,行动起来十分不便,于是人们想到了用猪笼装猪这个办法。我想,着可能是猪笼产生的原因吧。按照猪身的大小,量身打造一猪笼,将其装在里面,方便运走和交易。

  

  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电视里都用猪笼来装那些红杏出墙的妇女,而不去装那些不守夫道的花花公子?

  

  阿发他们手脚很麻利,三两下就把猪毛剃光了。那只小猪赤裸裸的,像一个没有穿衣服的小男孩,害羞地卷曲着身躯。

  

  接着便是开肠破肚。当然这些和我没有关系,我要做的就是往灶火里添柴,让火更旺一些。

  

  烫过猪的水脏了,将它倒掉。将大锅清洗干净,重新换上一锅干净的水,继续烧开。

  

  待我将水烧开的时候,他们早已把小猪大卸八块,放进大锅里煮。小猪仔皮鲜柔嫩,在沸腾的水中经不起几许折腾,三两下就连骨头一起被煮熟了。

  

  猪肉还在沸腾的水中煮着,朋友阿发的大哥端来几碗米,直接倒进锅中。这是干呀?我疑惑着。他们说这是煮稀饭,等一下客人来了要吃稀饭。

  

  我更加疑惑不解了,就算要煮稀饭,也应该等猪肉煮熟之后,重新换一个锅,重新添水煮啊,这么可以这么直接呢?

  

  猪肉煮熟之后,陆续将猪肉夹出去。锅里的水依旧沸腾着,偶尔翻滚出白米。没过多久,主人家端来一盆猪血,毫不犹豫倒进煮稀饭的锅里。我坐在灶火前,心中不停地嘀咕着,这还能吃吗?好像不是很卫生嘞!

  

  我没有说话,只是想,等一下吃的时候,自己不吃便是了。之后,主人家还在锅里加了盐、白菜和豆子之类的东西,但我已经见怪不怪了,也就顺其自然吧!

  

  吃饭的时候,桌子上摆着几碗稀饭。朋友阿发说,先喝一碗稀饭在喝酒吧!说完,他自己端了一碗稀饭便离开了。我想这可能这里的习俗,也只好端起一碗,准备忍受喝稀饭的痛苦。

  

  轻轻尝了一小口,一股清香在嘴里乱窜。我心中一怔,难道这就是我亲手烧火煮出来的那一锅稀饭吗?怎么可以这么好吃呢?我坐下来,慢慢品尝着,享受着。

  

  这一享受,便连续喝了三大碗。本来还要喝的,但那时候喝了很多的酒,也饱了,所以只好依依不舍地放下饭碗。

  

  可能是因为这几碗稀饭让我心情大好的缘故吧,一个不小心,竟然在酒席上多喝了十来杯九阡酒,最后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彻底打乱了原本安排好钻山洞的计划。

  

  5水牛洞

  

  同学阿发家的旁边,一栋破旧而古老的木楼。木楼歪斜着的身躯以及腐朽的木料,足以说明这座木楼的历史。

  

  “这里面有人住吗?”我这样问。

  

  阿发告诉我,这是他的大伯家。他的大伯八十多岁了,依然健在,是抗美援朝的老兵,而且是黄埔军校的学生。听到这些,我对这座破败的木楼肃然起敬。

  

  谈到抗美援朝,我们简单地聊了一下历史。阿发介绍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来过这里,他们整个寨子数百人全部躲进后山的山洞里。

  

  我对战争不是特别感兴趣,对山洞倒是情有独钟。我喜欢山洞主要是源于小时候听老人们讲诉的传奇故事,以及在武侠小说里看到的故事情节。总觉得山洞是神秘的,进山洞总是能够找到金银财宝以及武功秘籍神秘什么的。小时候在山上放牛,看到山洞,总是想办法去一探究竟。虽然在山洞里没有找到财富,只是看到一些鸟粪、蛇皮和蝙蝠,但不同洞穴的景观,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倒也算的上增长了见闻。

  

  就在烂醉如泥的第二天一早,阿发就带着开始爬山。这个寨子本来就是依山而建,刚出门便开始爬山。通往后山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像一条潜伏在草丛中的长蛇,时隐时现。铺在路上的不是平整的石板,而是天然的硕大岩石,只是经过了无数辈祖先的行走,经历了数以百年的风雨,现在变得平整而光滑。

  

  我扛着摄像机,跟在阿发的身后,两人很是悠闲地在山间的石板小路上行走着。一路上,阿发给我介绍了很多关于这山洞的情况和故事。

  

  这个山洞叫水牛洞(gamgui),里面很宽敞,抗战时期几百人躲在山洞里,都觉得很宽松。洞口被石头砌的墙围着,像一个碉堡,石墙上留着瞭望洞和枪眼。他们小时候放牛,还能在石墙下捡到子弹和毛钱(清朝使用的货币,圆形,方孔,便于成串携带)。洞内有水潭,潭中有鱼,这里的水冬暖夏凉,可以洗衣,游泳。石壁上有泉水,可以饮用,故而避难的人可以在里面生活几个月甚至更长。

  

  顺着阿发的思路,我一步步深入洞中,看到了里面的水潭,看到里面的泉水,还看到很多迷人的景观。

  

  “到了!”阿发指着前面的悬崖对我我说。

  

  我这才幻境中清醒过来,原来我还站在洞外。

  

  洞口的石墙已经坍塌,当年留下的入口现在堆满了碎石和泥巴。我们踏着碎石翻过颓墙,进入洞中,只见梯田式的斜坡直通黑暗之处。

  

  沿着斜坡慢慢往下走,慢慢进入洞穴深处,光线开始暗淡下来。我怕里面空气不好,弄得个有进无出的下场,于是建议点一把火。阿发明白我的意思,打消了我这贪生怕死的念头。他说抗战时期人们躲在里面,洞口都是封着的,几百人依旧在里面生活很长的时间。

  

  于是我们只能打着电筒摸索着前进。

  

  里面到处是美丽的石钟乳,有珍珠一般晶莹剔透的、柱子一般顶天立地的、锥子一般锋利无比的、还有瀑布一般飞流直下的,虽然比不上毕节的织金洞,倒也别有一番风味,独具一格。唯一遗憾的是没有专人管理,洞中很多漂亮的石钟乳遭到人为的破坏,显得有些狼狈和残缺。

  

  看着被损坏的石钟乳,我们只能感叹,但却无能为力。几声叹息之后,我们继续打着电筒,前往不可知的幽暗之处。里面的钟乳石保存比较完整,可能是因为比较幽静,常人不敢入的原因吧!

  

  下了一个石板坡,前面黑黝黝的一片,电筒照不到尽头。我心中一惊,脑海里一片茫然,竟然不敢往前走。

  

  “这里就是河水了!”阿发指着前面说。

  

  我打着电筒往前走了两步,仔细看了看,清澈见底的潭水就在眼前。潭水太过清澈,水下的岩石显得特别清晰,故而看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岸。

  

  阿发说先前人们躲在这洞中,就是全靠这潭水。潭水除了供人们洗衣洗澡,还可以调节空气,使得洞穴里不是太闷。最关键的是万一外面的人发现了,还可以划着船躲进里面去,人们不敢追进来。有人从这里划着船进去,划了半个多小时还没有到尽头,也就不敢前去了。潭里的鱼又大又肥,可以供人食用,但没有人敢要。

  

  我站在深幽的水潭边,仔细地打量潭水的深处。

  

  阿发在后面催促着,要我快点离开。

  

  换了一条道,慢慢返回。回到那梯田形状的斜坡的时候,我们放慢了脚步,两眼直钩盯着地上看。我们知道,从整个洞中的布局来看,这里最适合住人。这个梯田形状可能是当时躲避战争的人们睡觉的地方。

  

  我仔细地在地上查找,希望能够找到当年的人们楼下来的东西。即便是一个小小的毛钱,也算是古董,很有纪念价值。朋友阿发也在仔细地寻找着,可能是我和他有着同样的想法吧!

  

  从洞中找到洞口,我们一无所获,但感觉很充实。也许我们不是找什么古董,不是找什么财富,只是想在寻找中找一份乐趣。

  

  走出洞口,伸了一下酸痛的腰,带着遗憾和欣慰。

  

  阿发指着另一个山头,说:“我带你去看一点东西,很好玩的。”

  

  接着,我们沿着那一条石板小路,继续行走在幽静的山间。

  

  据说,前面路边的石板上,有着几行字,大体内容是“往右十步……”之类的话。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谜,一个关于宝藏的谜。只是很多人都来研究,就是找不到这个谜所指的东西。

  

  在不规则的石板路上走了一段,到了石板上有刻文的地方。路是石头铺的,路旁也是石头。裸露出的石头经历了常年的风吹雨打,变得十分的光滑。石缝中生长着一些灌木和荆棘,低矮地铺在光滑的石板上。

  

  阿发介绍说,小时候放牛,常常看见这路边的刻文。这只是他说的,我并没有看见石头上有什么刻文。因为相隔十多年,他也几乎忘记了刻文的具体地址在哪里。我们小心翼翼地拨开荆棘,寻找了好半天,腰都酸了。

  

  最后放弃寻找的时候,阿发安慰着说,这可能是他们水族的宝藏,有缘人才能看见。这么说,我倒是无缘之人了。但事实上,能在水乡走一遭,已经是很有缘分的了,至于那有刻文的石块,可能是藏在荆棘丛中,粗心的我们没有发现。

  

  伸伸懒腰,四处看看,山下是流往广西方向的漳江,四周是环绕着的群山。山间石头小路上的我们,很渺小,渺小得只是两个黑点,或者连黑点也算不上。

  

  6 产蛋崖

  

  关于石头下蛋,不是第一次听说,但是第一次亲眼目睹。

  

  第一次听说石头下蛋,是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那一年,家乡的水竹全然开花,然后相继死去。本来水竹开花,是百年不遇的,而且很壮观。但那时候还小,每次上学看见路旁水竹林全部开着白色的花朵,幼小的心灵感到无比的恐慌。究其原因,是因为长辈们胡乱的猜测。他们说竹子开花、石头下蛋和马儿长角,都是世界末日的前兆,可能就要洪水滔天了!

  

  幼小而天真的我们,在恐惧中煎熬着,就怕洪水滔天,自己被淹死在水中。因为世界末日一直没有出现,所以也不知在什么时候,我们的恐惧也就消散了。

  

  其实,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是大自然的智慧和奇特,有些现象,可能是千年不遇的。

  

  这次三都水乡之行,在周覃镇上一个水族朋友家住了几天,听到最多的,就是关于产蛋崖的故事。据说,在这里可以看到石头下蛋。

  

  这一说倒是引起了我的兴趣,难道这世界上真有石头下蛋?既然这里真有这一奇观,怎么可能不去呢?有些人家几代或者几十代都没有见过石头下蛋,而我,竟然在不经意之间就遇上了,这是缘分,也是福气。

  

  我把他们说的产蛋崖误听成“产蛋鸭”,而且记性不好,总是感觉模模糊糊的。我只记得隔三差五,就提醒那个水族朋友,要他带我去一趟鸭子下蛋的地方。他用奇异的眼光看了看我,然后无语地笑了一下。立刻修正说是“产蛋鸭”,说完之后又觉得不太对,好像是“鸭下蛋”,又像是“下鸭蛋”。一连说了几个都觉得不对,也就不说了,反正我要表达的意思他是知道的,何必在一些错误的名目之间绕呢?

  

  要离开三都的那天早上,我们几个哥们一起去了这个有石头下蛋的地方,才知道这里叫产蛋崖。

  

  从三都县城到产蛋崖景区,搭公交车只要两块钱的车费。由于我中午还要到都匀去赶火车,时间很紧,于是我们打了一辆出租,直奔产蛋崖景区。

  

  没多大一会儿功夫,就到了。

  

  这里是一个叫做咕噜寨的水族寨子,这里没有城市的繁华,没有著名景区的刻意雕琢,只是一个很自然的水家村寨。四周青山环绕,中间一块平坦开阔的土地,一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洋溢着浓浓的花香。青山脚下,摆着长长的一串水家吊脚小木楼。

  

  这里不像什么著名的旅游景点,只是一个和谐而安详的水家村寨。谁也不会想到,就这么一个平常的小村子,竟然藏着世界未解之谜。

  

  从正大门进去,沿着这一排古老的木楼一直前行,路上可以看见地里劳作的农民,坐在门前闲聊的妇女,还有挑水回来的水家姑娘。

  

  不远处,前方一根高大而干枯的古老树干矗立在路旁,宛如擎天一柱。这是一根发财木,当地人称之为神棍。据说,只要摸一下,便可以财源滚滚。我从旁边走过,没有摸,也不敢摸。不是因为我不爱财,我只是不想破坏这古老的发财木木。

  

  绕过发财木,我们一行人在一条弯曲的小路上前行着。一路上,水族朋友给我们介绍关于产蛋崖的情况。据说每六十年左右,山崖山就会产下一枚石头蛋。至于这些石头蛋是怎么形成的,地质专家也无法给出答案,故而咕噜寨的产蛋崖成了世界之谜。

  

  我突然想到什么,打断了正在津津有味地介绍着产蛋崖的朋友,说:“要是刚好我们遇到一个石头蛋从山上滚下来,砸着我们怎么办?”

  

  朋友说:“那意思是你可以滚蛋了!”

  

  说完,大家都笑了起来,其实,不管山上是不是真的会滚蛋下来,这都是我来三都的最后一站,看完之后,我自然要滚蛋的。

  

  我想,反正难得来一次,干脆偷一个石头蛋回去作纪念,但我自己也知道,只能这样想,不敢付诸行动,这是典型的有贼心没贼胆。水族朋友介绍说,以前没人管,这里产的石头蛋常常流失,而现在有了规划和管理,偷蛋已经触犯了法律。再者说了,一个石头蛋就是几十斤甚至上百斤,而我背着的那个小包,是装不下的。

  

  一路的说说笑笑,看看水车,逗一逗池塘里的游鱼,竟然不知不觉到了产蛋崖的山下。

  

  从那鼓楼的入口进去,便是一条山上的石阶小路。路旁的石壁上,偶尔能够看见产完蛋的蛋窝。蛋窝里很光滑,忍不住让人伸手进去摸一摸。路边偶尔摆着一两个硕大的石头蛋,像坚硬的恐龙蛋,随意躺在地上。

  

  走了一会,产蛋崖到了。

  

  前面一个小亭子,亭子里供奉着一个三米多的神石。神石像一个威武的将军,傲然立于亭中,接受信奉者的祭拜和供奉,也在无私地给人们送来运气和福祉。

  

  神石侧面立着一块小石碑,记录了神石的相关情况和与神石有关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的一个小孩,六岁了还不会说话。某一日,父亲带着他出来游玩,来到产蛋崖下,抱着这块石头,竟喊了起来,“补劳,补劳”(水话,大伯、干爹的意思)。其父认为是神石让自己的小孩开了口,回去便带着贡品前来祭拜。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把它当做石菩萨来祭拜。

  

  和我们一同上山的,是一个上了年纪的水族老奶奶,她带着香和纸,在神石下祭拜。入乡随俗,我们也给神石上了三炷香,行了三鞠躬。

  

  神石旁边摆着一块大石头,像一只千年神龟,安祥地依偎在小溪水的岸边。这块貌似乌龟的神石有头、甲、脚,简直像一个千年乌龟的化石,故而得名神龟石。据介绍,这是人们在清理产蛋崖下的小水沟时发现的,神龟石腹部还有众多的小石蛋。

  

  两块神石的对面,便是产蛋崖,中间只隔着一条潺潺流淌着的小溪水。

  

  产蛋崖陡峭但并不巍峨,这样的岩石在我们多山的贵州随处可见。斜着看上去,密密麻麻的石头蛋镶嵌在陡峭的岩石上,蔚为壮观。抬一抬脚,迈过小溪水,再爬个三五步,便可以和岩石来一次亲密接触。

  

  产蛋崖的岩石构造属于风化石一类,常年的风水日晒,岩石表面会慢慢风华脱落。这时候,藏在岩石内的石蛋,就会慢慢露出来。石蛋的构造并不是风化石,故而很少受到风化的影响,因此能够保存下来。

  

  他们说六十年左右能够产下一枚石蛋,现在我信了。只是为什么岩石内会藏着石蛋,而且还那么多,我百思不得其解。我问了问同行的水族朋友,他们也只是两手平摊,不能给出答案。只是告诉我说这是世界之谜,很多前来探查的地质专家也给不出具体的答案。

  

  一边走,一边抚摸着大大小小的石蛋,那光滑的表面给人以亲切的感觉。有拳头一般大小的,也有铁锅一般大小的,有的是一个标准的圆蛋,也有鸡蛋一般有着修长椭圆面孔的。林林总总,看得眼花缭乱。

  

  镶嵌在岩石山的石蛋,有的已经露出大半个身子,做出随时脱落的准备,有的刚刚露出一半脑袋,稳稳地扒在岩石上,还有的刚刚露出羞涩的面孔,看见人,便想躲进岩石中。

  

  轻轻地抚摸着,一个,两个,三个……触摸着产蛋崖上的石蛋,触摸着三都水族的风情,抚摸着大自然的神秘和鬼斧神工。

  

  人在得意的时候,往往忘了时间的流淌,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离开的时候。因为还要去都匀赶车,只得依依不舍地离开产蛋崖。

  

  下山的时候,一个水族朋友把手机插在我的背包上,播放着一些三都水族的歌曲。我背着沉甸甸的水族歌曲,一步一步走着,任凭歌声在安静的山间飘荡。

  

  那铺路的石板上,偶尔可以看见一些雕刻的水族文字。上山的时候因为总是抬着头,竟然忽略了脚下的路,其实这一路走来,每一步都走在水族的文化和风情之间。


上一篇:我在这里等你

下一篇:三都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