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次党代会专题
  1. 党代会专题首页
  2. 五年回眸
  3. 文章浏览

黔南发展五年回眸——生态篇

作者:何志星 田高 时间:2016/12/5 11:17:49 来源:黔南热线-黔南日报

  如今漫步匀城,你会明显地感受到都匀变大了、变美了,休闲游玩的地方多了,上规模的免费公园居然有10个之多……蓝天、碧水、绿地不仅是摄影作品所呈现的画面,都匀的变化作为“生态之州·幸福黔南”的缩影,已让人民群众真切地触摸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脉动。

  守底线“幸福黔南”春常在

  生态美,百姓富,乃民之向往。2011年,习近平同志在贵定县视察时首次提出“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

11.jpg

  五年来,黔南州坚定不移地把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作为厚植发展核心优势所在,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水土气污染防治、立法执法监管、基层示范创建、自然资源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不断擦亮“生态之州、幸福黔南”品牌;把绿色作为发展底色,坚持“生态黔南拒绝污染”,自觉把绿色化融入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构建“山水林田湖”山地特色新型城镇体系,努力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把构建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一圈两翼”发展战略,着力避免产业结构低级趋同,努力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地弘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风尚,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百姓安居乐业的新型发展之路。

  据州林业局局长唐军介绍:2015年全州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和林业总产值三大林业生态建设指标分别由2010年的51.10%、5060万立方米和40亿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57.36%、5600多万立方米、170亿元,其中森林覆盖率年均增加1.25个百分点,林业总产值翻了两番多。据测算,2016年全州森林覆盖率、林业总产值可达58.50%、200亿元,为2020年达65%、350亿元打下了坚实基础。5年来,全州生态林业、民生林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生态之州渐行渐近,“百姓富、生态美”的愿景正在照进现实。

  生态美“绿水青山”更丰饶

  黔南州生态环境良好,是后发赶超的核心优势所在,但境内大多属于喀斯特地貌,生态极其脆弱,一旦破坏就像人的手指被砍断极难修复,加之黔南又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重于泰山。

  2016年,黔南州又开工了一大批生态利用型产业项目、循环高效型产业项目、低碳清洁型产业项目、环境治理型产业项目、绿色家园类项目、绿色屏障类项目等大生态建设项目达250多个,总投资370多亿元。

  5年来,通过实施“青山”、“蓝天”、“碧水”和“净土”四大工程,全州新增林地374万亩、新增国家森林公园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7个、城市绿地2858公顷;新建成都匀南沙洲、杉木湖、三江堰、瓮安青莲湖、平塘玉水、长顺乌麻河等52个城市湿地(绿地)公园;贵定、荔波被列为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县;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5%,人均公共绿地达11.2平方米;全州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9.95%;全州集中式饮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河流地表水监测断面达标率89%;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1.76%,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3.3%;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18.63%;淘汰涉及冶金、造纸、化工等行业37户企业119.02万吨落后产能。2015年,黔南州被列为全国首批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和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2014年贵定甘溪林场被命名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基地”,今年贵定沿山镇石板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12.jpg

  百姓富“金山银山”果满枝

  放眼黔南,茶香四溢,果挂枝头。都匀毛尖茶、龙里刺梨、长顺苹果、三都水晶葡萄、罗甸火龙果等一批农产品成为黔南乃至贵州现代农业的亮丽名片。

  2012年以来,黔南州新增用材林面积80万亩,总面积达220万亩;新增观赏花卉苗木种植基地2万亩,总面积超过8万亩;新增茶叶131.8万亩,总面积达151.5万多亩,投产茶园72万亩,茶叶产量2.37万吨,综合产值65.57亿元;新增刺梨50万亩,总面积达60万亩,挂果面积20万亩,产果5万多吨,综合产值10亿多元。国家林业局授予龙里县全国首个“中国刺梨之乡”称号,“龙里刺梨”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林下经济发展迅速。2012年以来,全州已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338个,带动农户1.5万户,林下经济产值累计达6亿多元。全州现有国家级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8个、省级示范社1个,总数居全省前列。2016年8月,荔波县和独山县绿健神农公司获国家林业局“服务精准扶贫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全州已建立县级林下经济示范点39个。

  农民在森林资源保护中获益

  5年间,获得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生态补偿基金5.05亿多元,有120多万农民群众受益。按现行补偿标准,全州农村每年可获得的生态补偿金15987万元。今年已争取到扶持贫困户脱贫的国家生态护林员指标6234名,每人每年可获得国家补助1万元。

13.jpg

  林业改革盘活了森林资源

  围绕发展林下经济、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减少风险、助民增收等不断深化林业改革。全州已成立林权交易管理机构13个,实现林地流转91.4万亩;林权抵押贷款10.57万亩,贷款金额达7.44亿元,走在全省前列。全州投保公益林面积1147.65万亩、商品林面积9.05万亩,累计投入保险资金3470万元。在全省率先推行茶叶、刺梨灌木林地凭林权证和森林火灾保险保单直接办理抵押贷款新林权贷款方式。

  森林旅游实现新突破

  2012年以来,全州国家森林公园由5个增加到6个,省级森林公园由5个增加到6个,新增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7个,全州森林公园和国家湿地公园数位居全省之首。独山紫林山国家森林公园成为贵州100个重点建设景区之一;全州已获得国家湿地保护与恢复和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资金9700万元;荔波县获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授予“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称号。

  如今,“绿水青山”已成为黔南的代名词,“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黔南人民的自觉行动。展望未来,预计到2020年,全州森林覆盖率将达65%,林业总产值将达350亿元,人民群众将分享更多“生态红利”和“绿色福利”。

   (编辑:保超燕  审核编辑:邹骐聪)

党代表访谈

  • 让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访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丁鸿

            “作为一名基层党代表,能参加这次党代会非常荣幸,同时对我更是一次党性的再教育和对党认识的升华”,来自基层的党代表惠水县芦山镇的党委副书记、镇长丁鸿如是说。        芦山镇从2013年开始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2016移民搬迁工程涉及198户共计802人,主体工程将在今年12月底基本完工,第一批20户移民搬迁户将在年底搬进移民安置区,预计在明年6月全部完成198户移民的搬迁工作。  &n

  • 立足实际开拓创新 推动黔南教育事业大发展 ——访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罗绍良

            “这次能代表我们县教育界的这么多优秀同志出席此次党代会,感到十分荣幸,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身上责任的重大。”在记者采访福泉中学校长罗绍良时,他十分健谈大方,对黔南州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提出了建议。        “刚刚听了龙长春同志的讲话,给我的感觉就是两个字,‘实’与‘创’。龙长春同志总结了黔南州过去5年的工作,实在、不虚夸;展望今后5年的发展,实际、鼓舞人心;对未来5年工作新的举措,实用、值得期待。

  • 抢抓机遇 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访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邓迎香

            12月6日,中国共产党黔南州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开幕,龙长春同志向大会作报告,报告中指出“扎实推进‘经营乡村’,着力做‘美’村寨。”。        作为本次党代会代表,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对此表示:我们村的发展更有希望了。        随着“麻怀隧道”的打通,麻怀村与外界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村里的产业不断发展,环境卫生也逐步改善,新修的

  • 加快民族地区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访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韦成波

            “唱响好花红民族绚歌、奋力打造民族地区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这是今年5月20日省委给黔南州的定位和提出的要求,我们将立足实际,奋力推进民族地区的跨越发展,履行好党代表的神圣职责。”12月6日,出席州十一次党代会的代表韦成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次大会令人振奋,特别给在民族地区工作的人带来了鼓舞和信心。”        韦成波是州民宗委主任,对黔南民族工作的发展有更深入的思考。他认为,提出这个目标是省委

黔南这五年

  • 成就篇

    五年来,黔南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主动适应新常态,全力以赴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综合排名三年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 创新篇

    在狠抓中央和省委改革任务落地见效的同时,突出黔南特色、大胆推进改革,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亮点纷呈。

  • 人物篇

    五年来,黔南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追赶、领先、跨越“新时期黔南精神,积极构筑黔南精神高地,涌现出……

  • 活动篇

    五年来,我们不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按照以会促发展、以会惠民生、以会构和谐、以会展形象的要求,成功举办了建州60周年庆祝活动等。

  • 展望篇

    打造民族地区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开启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强创新、占高地、做示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