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次党代会专题
  1. 党代会专题首页
  2. 五年回眸
  3. 文章浏览

黔南发展五年回眸——文化篇

作者:龙毓虎/文 李庆红/图 时间:2016/12/5 11:28:59 来源:黔南热线-黔南日报

  在黔南,文化生活如今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节日符号,而是成为广大城乡群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送戏下乡、放数字电影、开办各类免费培训班等等,一项项贴近群众的文化惠民举措,丰富着城乡百姓的文化生活,让百姓共享了文化发展成果。

1.webp.jpg

独山花灯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

  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体现当地人的个性和魅力。文化更是综合竞争力的体现,是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强精神,在发展繁荣文化中增强了竞争软实力。2015年,全州文化产业增加值38.18亿元,占GDP比重4.23%,文化产业收入58.95亿元,位列全省第一。

2.webp.jpg

黔南州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夯实服务基础 促进文化惠民

  五年来,我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实践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了“背篼干部”“快递干部”“伙计干部”“当代女愚公”邓迎香等一批先进典型,培育出“追赶、领先、跨越”的新时期黔南精神和“登高望远、精益求精、勇于争先”的大射电创新精神,构筑了黔南干事创业的精神高地。推进文化共建共享,“幸福进万家—文化精品乡村行”上升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项目得到推广。倡导文明新风,实施民族地区改厕、改圈、改灶、改电“四改”工程,改变了人畜混居的传统陋习,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我州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州博物馆、州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乡镇综合文化站233个,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点1898个,“农民文化家园”310个。

3.webp.jpg

《水韵樟江》实景演出

  “文化+旅游”“文化+创意”

  “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新业态,展现出文化跨界融合的魅力,是我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我州依托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一批已经建成和在建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瓮安猴场千年古镇文化旅游区、惠水好花红文化旅游区、独山深河桥抗日文化园、龙里云栖谷·双龙文化古镇、荔波文化古镇等已初见效益,平塘国际射电天文科普旅游文化产业园、平塘县牙舟陶文化产业园、福泉古城文化旅游景区、三都水族文化风情谷、贵定阳宝山文化旅游区、罗甸玉石文化产业园区已启动建设。重点打造了一批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文化旅游景区,开发了一批集观光、体验、考察、销售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水韵樟江》等旅游演艺丰富了旅游产品和业态。

  自2013年以来,在全州实施“幸福进万家——文化精品乡村行”国家公共文化示范项目,推行“政府采购、群众参与、社会联动、文化惠民”农村公益演出模式,每年演出达到700多场,今年5月通过国家文化部验收。先后举办了三届“好花正红”文艺展演,开展了全州“好花红”民歌会、“寻找黔南山歌王”山歌赛、特色文化广场创建等系列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全面实施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程,传统民俗节庆文化活动得到常态化开展。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1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5个。

  我州文化演艺业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中顽强成长,现有专业类艺术表演团体30多个、民间艺术团体150个,年演出场次2000多场,观众达300多万人次。大型实景旅游演艺节目《水韵樟江》实现了常态化演出、产业化运营。文化遗产工艺美术业发展迅速,打造了一批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工艺传承、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基地,推进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化,并逐步形成产业链条。都匀石板街形成了在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传统工艺品、工艺传承和旅游商品集聚区。

  此外,新闻出版公共服务稳步推进,投入农家书屋更新资金1500余万元,累计藏书300余万册;建设阅报栏170余个;开展全民阅读600余次,参与人数20余万人次。广播影视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实施广电网络县乡光纤联网工程,实现全州223个乡镇全部联网,新增有线数字电视用户8万户以上;完成广播电视卫星接收“村村通”、“户户通”工程403322套(户)安装调试维护工作;建成数字影院15座,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1万余场。

4.webp.jpg

电影《山那边有匹马》

  打造文化精品 繁荣艺术创作

  创作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不断做大做强产业的根本途径。对传统技艺的创新,让我州传统文化产业融入了现代元素,迸发出新的活力。

  近年来,州、县两级文化部门依托各类文化阵地,创编文艺作品(剧目)4000余个,获各级各类奖项500多个。在“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评选中,获得3个特等奖、10个优秀奖。组织创作上演了具有浓郁黔南民族风情、鲜明地方特色的《刺藜花红》、《我是杨刚》、《瓮水长歌》、《水韵樟江》、《水家人》、《山水田园梦》、《吉妮丽吉》、《秀色黔南》等优秀歌舞剧节目。花灯小戏《我们的小队会》、合唱《春到来》和《娄山关》、布依族舞蹈《编》、苗族舞蹈《苗乡团圆舞》和《跺月亮》等表演节目和一批书画、摄影作品获得国家级大奖。

  2013年以来,打造了“好花正红”群众文化品牌,先后举办了三届“好花正红”文艺展演,开展了全州“好花红”民歌会、“寻找黔南山歌王”山歌赛、特色文化广场创建等系列大型群众文化活动。2015年10月,重新编排布依族歌舞剧《刺藜花红》赴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获最高奖。2015年9月成功举行了茶博会大型文艺演出;2016年年初,编排了大型音舞诗画《吉妮丽吉》赴广西柳州参加高铁经济带地区文艺展演;2016年7月组织《绕家大歌》参加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荣获金奖;2016年8月初成功举行了州庆大型文艺演出,并组织《刺藜花红》参加全省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剧目展演;2016年9月在首届都匀毛尖茶人会期间推出歌舞剧《秀色黔南》。

  我州拍摄的电影《山那边有匹马》获得韩国大钟奖,《近距离击杀》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电视专题新闻《双肩背出鱼水情》、《干部也“召回”》分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和广播影视大奖,微电影《越界》被评为2015“中国梦”原创网络视听节目扶持项目。

  另外,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成效明显,全州新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共有文物保护单位359处,命名州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完成了我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实施了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申报藏品6707件/套。开工建设州博物馆,建成三都水族博物馆。纳入旅游发展规划或旅游线路的文物保护单位达97个。建立了10个类别涉及259个项目的国家、省、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66项,非遗项目传承人1400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居全省第二。通过开展“爱家乡·晒家底”文化遗产集中宣传展示周等系列宣传活动,黔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各级各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得到增强。

    (编辑:保超燕 审核编辑:邹骐聪)

党代表访谈

  • 让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访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丁鸿

            “作为一名基层党代表,能参加这次党代会非常荣幸,同时对我更是一次党性的再教育和对党认识的升华”,来自基层的党代表惠水县芦山镇的党委副书记、镇长丁鸿如是说。        芦山镇从2013年开始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2016移民搬迁工程涉及198户共计802人,主体工程将在今年12月底基本完工,第一批20户移民搬迁户将在年底搬进移民安置区,预计在明年6月全部完成198户移民的搬迁工作。  &n

  • 立足实际开拓创新 推动黔南教育事业大发展 ——访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罗绍良

            “这次能代表我们县教育界的这么多优秀同志出席此次党代会,感到十分荣幸,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身上责任的重大。”在记者采访福泉中学校长罗绍良时,他十分健谈大方,对黔南州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提出了建议。        “刚刚听了龙长春同志的讲话,给我的感觉就是两个字,‘实’与‘创’。龙长春同志总结了黔南州过去5年的工作,实在、不虚夸;展望今后5年的发展,实际、鼓舞人心;对未来5年工作新的举措,实用、值得期待。

  • 抢抓机遇 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访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邓迎香

            12月6日,中国共产党黔南州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开幕,龙长春同志向大会作报告,报告中指出“扎实推进‘经营乡村’,着力做‘美’村寨。”。        作为本次党代会代表,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对此表示:我们村的发展更有希望了。        随着“麻怀隧道”的打通,麻怀村与外界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村里的产业不断发展,环境卫生也逐步改善,新修的

  • 加快民族地区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访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韦成波

            “唱响好花红民族绚歌、奋力打造民族地区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这是今年5月20日省委给黔南州的定位和提出的要求,我们将立足实际,奋力推进民族地区的跨越发展,履行好党代表的神圣职责。”12月6日,出席州十一次党代会的代表韦成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次大会令人振奋,特别给在民族地区工作的人带来了鼓舞和信心。”        韦成波是州民宗委主任,对黔南民族工作的发展有更深入的思考。他认为,提出这个目标是省委

黔南这五年

  • 成就篇

    五年来,黔南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主动适应新常态,全力以赴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综合排名三年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 创新篇

    在狠抓中央和省委改革任务落地见效的同时,突出黔南特色、大胆推进改革,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亮点纷呈。

  • 人物篇

    五年来,黔南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追赶、领先、跨越“新时期黔南精神,积极构筑黔南精神高地,涌现出……

  • 活动篇

    五年来,我们不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按照以会促发展、以会惠民生、以会构和谐、以会展形象的要求,成功举办了建州60周年庆祝活动等。

  • 展望篇

    打造民族地区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开启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强创新、占高地、做示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