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次党代会专题
  1. 党代会专题首页
  2. 新闻报道
  3. 文章浏览

“一圈两翼”开新局 扬帆奋进正当时——写在黔南州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之际

作者:陈治宽 时间:2016/12/5 12:35:23 来源:贵州日报

    都匀的变化实在太快了,作为一个黔南人,我骄傲!我自豪……

  走在都匀大街小巷,广大市民热议黔南后发赶超。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开拓创新,五年赶超跨越。

  “十二五”黔南紧扣“强创新、占高地、作示范”主题,大力实施开放带动、创新驱动和“一圈两翼”三大战略,发扬大射电望远镜登高望远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勇于争先的拼搏精神,精心绘制“生态之州·幸福黔南”锦绣画卷。

  大事喜事层出不穷

  抓住关键环节,寻求重点突破。自州十次党代会召开以来,黔南不胜枚举的大事喜事催人奋进,广大干群欢欣鼓舞。

  ——深入开展以“十破十立”为主要内容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推动作风大转变、环境大改善、改革大突破、经济大发展。

  ——实施“一圈两翼”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泛都匀”经济圈,“南翼”生态文明示范区,“北翼”环贵阳、邻贵安经济带,经济发展呈现“一圈”引领、“两翼”齐飞的良好态势。

  ——服务“中国天眼”建设,培育了“追赶、领先、跨越”的新时期黔南精神,锤炼了“登高望远、精益求精、勇于争先”的大射电创新精神,黔南有了“中国天眼”世界级金字名片,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成功举办建州60周年系列活动,充分展示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黔南的伟大实践,极大地增强了全州各族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凝聚起了“一心向党、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巨大合力。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都匀毛尖品牌打出去”的重要指示,做强“都匀毛尖”品牌,担起“引领黔茶出山”重任。

  ——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将全州238个乡镇合并为106个,探索形成了“镇园合一”“区镇合一”的黔南新模式,增强了乡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打造百鸟河数字小镇,成功引进了百度、印孚瑟斯、联想控股等30余家企业,形成了大数据、大健康、大教育“三业”联动发展模式,成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的典范,创造了“无中生有”培育产业的奇迹。

  丰收季节硕果累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五年来,黔南在全省率先跨进“高铁时代”,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三次产业呈现出农业“接二连三”、工业“转型升级”、旅游业“好花正红”、物流业“流光溢彩”的良好态势。

  2015年,经济总量在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从2011年的第10位提升到第6位,经济发展满意度位列全省第一。精神文明花开正艳,“幸福进万家·文化精品乡村行”成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项目,全州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一批文艺精品脱颖而出,《绕家大歌》荣获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金奖,电影《近距离击杀》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刺藜花红》摘取第四届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优秀剧目桂冠。大型电视连续剧《星火燎原云雾街》正在拍摄,梦都影视文化园、足球风情小镇等文化产业基地启动建设。2015年,黔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位列全省第一……

  后发赶超结硕果。五年来,黔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6%,突破千亿元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3.0%,突破百亿元大关;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年均增长35%,突破千亿元大关;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8%和15.6%,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0%。

  “一圈两翼”大展宏图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黔南州委十届三次全会就是发展的拐点。

  大会明确提出“一圈两翼”发展战略。精准定位“一圈”是指包含都匀、福泉、瓮安、独山、贵定昌明等地在内的“泛都匀”经济圈,“两翼”则是指“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经济区”和“环贵阳经济带”,前者包含三都、荔波、罗甸、平塘等县,后者涵盖贵定、惠水、长顺、龙里、瓮安等县。

  “一圈两翼”战略,促进了区域差变化发展,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围绕既定目标,黔南因地制宜拉开了大项目促进大发展的建设序幕。

  按照“一圈两翼”发展战略,黔南坚持以交通水利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由2011年的17.5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20亿元,全州公路里程突破18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818公里;荔波机场建成通航并启动改扩建工程,都匀机场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黔桂铁路完成扩能升级改造,贵广、沪昆高铁建成通车,迈进“高铁时代”;乌江、红水河四级航道建设全面竣工,打通了“北上长江”水运通道,基本形成了“陆水空互济、公铁机互补”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水利固定资产投资由2011年的15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45亿元,累计建设骨干水源工程30处,基本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供水率达70%以上。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围绕“一圈”建设。黔南积极推进产城景融合互动、山水城交相辉映,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加大城乡建设,积极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户籍制度、“多规合一”等改革,形成了以“大都匀”为龙头、县城为骨架、建制镇为支撑、乡所在地和人口聚集村为补充的山区新型城镇化体系。全州城镇化率从2011年的36.5%提高到2016年的47.8%,高于全省5.8个百分点。都匀市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匀城建设扩容3倍,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全州有12个镇被列为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20个村寨被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优势传统产业走上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发展道路。

  在“北翼”,惠水、长顺、龙里、贵定、瓮安等县打造环贵阳、融贵安经济带,共引进雪花啤酒、味纯园、金正大、芭田等世界500强企业9家,中国500强企业14家,民营企业500强4家,五年来累计招商引资州外到位资金4158亿元,黔南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民族制药业、新型建材业、物流业蓬勃发展。

  在“南翼”,今年9月25日,全球最大、口径500米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正式“开眼”,整个“十一”黄金周,平塘大射电望远镜景区几乎每天早上9点门票售罄;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大小七孔、三都水族文化旅游和罗甸高原千岛湖等实现旅游资源互补,引爆贵州南部旅游。

  据数据显示,2015年,黔南“泛都匀经济圈”GDP完成455.4亿元,占全州的49.9%,三年年均增长15.8%;“北翼”环贵阳经济带GDP完成258亿元,三年年均增长16%;“南翼”生态文明示范区GDP完成198.8亿元,三年年均增长15.4%,“一圈两翼”大展宏图。

  改革创新活力四射

  紧盯改革增效能,围绕创新问效益。五年来黔南州锐意改革创新,先后通过开展以“十破十立”为主要内容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全面推进观念革新、思想革命,形成了“强创新、占高地、作示范”工作总纲,营造了敢闯敢试、敢想敢干、敢拼敢抢的浓厚氛围,突破了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势,重点围绕简政放权、转型发展、城乡统筹、改善民生四条主线进行改革。

  该州率先在全省取消了州级所有行政许可事项,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全省首推“两证一章”和“三证一章”登记制度改革,与全国同步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率先在全省完成乡镇行政区划改革,坚持“简政放权、扩权强镇、镇园合一、提升服务”的原则,通过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了乡镇自我发展、统筹发展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效率;率先在全省推行科级干部大交流、大轮岗,激发了广大领导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狠治干部“慵”、“懒”、“散”、“慢”、“浮”等“作风病”,优化了干部资源配置,促进了干部多岗锻炼,有力解决了州直机关干部板结化问题。此外,黔南还积极推进全州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瓮安“5531”社会治理模式改革、福泉市中小学去行政化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112”模式改革、贵定“4321”信访工作法、惠水县率先建立街道法制办、瓮安县农业人口市民化等改革。其有惠水易地扶贫搬迁“5个3”模式得到中央和省委肯定,并在全省复制推广;长顺“4+N”产业扶贫模式、罗甸“四带”创业扶贫模式等成为全省典型。

  山青水绿财源滚滚

  五年来,黔南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厚植发展优势,在坚守底线中擦亮了“生态之州·幸福黔南”品牌。

  五年间,黔南先后颁布实施了《剑江河流域保护条例》《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樟江河流域保护条例》,使生态守护步入法治轨道。

  各级政府持续开展森林保护“六个严禁”、环境保护“六个一律”专项执法行动,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法庭、生态环境保护约谈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山更青、天更蓝、水更碧、土更净等生态建设理念深入人心。

  2014年,黔南被列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其中都匀等5个县市是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先行区。都匀立即着手修复集环保、水生态治理、城市景观功能于一体的三江堰生态工程,不仅有效地治理了都匀“小黄河”,而且巧妙地将十里河滩打造成了美丽的旅游景区。

  特别是近年来,黔南开工、建设了一大批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产业和绿色家园建设项目,效守住了“两条底线”。2015年,黔南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镇污水处理率位居全省前列,国家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数量排全省首位。2016年,黔南森林覆盖率预计可达58.50%,全面完成节能减排降碳指标任务,单位GDP能耗连续五年降低3.2%以上,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3.3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1.76%位居全省前列,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9.95%。

  在刚刚落幕的第三届中国物流(都匀)国际峰会暨商贸物流博览会上,黔南绿色、生态、有机农特产品吸引了国内外专家和企业家。当天,来自北京、广东、湖南、福建等地的19家企业与黔南签订产品订购协议,订购都匀毛尖茶、长顺绿壳鸡蛋、刺梨、高钙苹果、荔波蜜柚、无公害蔬菜、泡酸辣等生态农特品牌产品,总价值高达2.33亿元。

  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之州·幸福黔南”建设让都匀的毛尖茶、龙里的刺梨、三都的葡萄、惠水的花卉、罗甸的蔬菜、荔波的森林等变成了国内外广大消费、旅游者争抢的“香饽饽”,黔南山水游、科普游、乡村游、文化游等全域旅游方兴未艾,“绿水青山”为黔南带来滚滚财源。

     (编辑:保超燕  审核编辑:邹骐聪)

党代表访谈

  • 让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访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丁鸿

            “作为一名基层党代表,能参加这次党代会非常荣幸,同时对我更是一次党性的再教育和对党认识的升华”,来自基层的党代表惠水县芦山镇的党委副书记、镇长丁鸿如是说。        芦山镇从2013年开始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2016移民搬迁工程涉及198户共计802人,主体工程将在今年12月底基本完工,第一批20户移民搬迁户将在年底搬进移民安置区,预计在明年6月全部完成198户移民的搬迁工作。  &n

  • 立足实际开拓创新 推动黔南教育事业大发展 ——访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罗绍良

            “这次能代表我们县教育界的这么多优秀同志出席此次党代会,感到十分荣幸,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身上责任的重大。”在记者采访福泉中学校长罗绍良时,他十分健谈大方,对黔南州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提出了建议。        “刚刚听了龙长春同志的讲话,给我的感觉就是两个字,‘实’与‘创’。龙长春同志总结了黔南州过去5年的工作,实在、不虚夸;展望今后5年的发展,实际、鼓舞人心;对未来5年工作新的举措,实用、值得期待。

  • 抢抓机遇 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访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邓迎香

            12月6日,中国共产党黔南州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开幕,龙长春同志向大会作报告,报告中指出“扎实推进‘经营乡村’,着力做‘美’村寨。”。        作为本次党代会代表,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对此表示:我们村的发展更有希望了。        随着“麻怀隧道”的打通,麻怀村与外界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村里的产业不断发展,环境卫生也逐步改善,新修的

  • 加快民族地区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访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韦成波

            “唱响好花红民族绚歌、奋力打造民族地区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这是今年5月20日省委给黔南州的定位和提出的要求,我们将立足实际,奋力推进民族地区的跨越发展,履行好党代表的神圣职责。”12月6日,出席州十一次党代会的代表韦成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次大会令人振奋,特别给在民族地区工作的人带来了鼓舞和信心。”        韦成波是州民宗委主任,对黔南民族工作的发展有更深入的思考。他认为,提出这个目标是省委

黔南这五年

  • 成就篇

    五年来,黔南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主动适应新常态,全力以赴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综合排名三年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 创新篇

    在狠抓中央和省委改革任务落地见效的同时,突出黔南特色、大胆推进改革,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亮点纷呈。

  • 人物篇

    五年来,黔南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追赶、领先、跨越“新时期黔南精神,积极构筑黔南精神高地,涌现出……

  • 活动篇

    五年来,我们不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按照以会促发展、以会惠民生、以会构和谐、以会展形象的要求,成功举办了建州60周年庆祝活动等。

  • 展望篇

    打造民族地区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开启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强创新、占高地、做示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