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从空中俯瞰黔南首府都匀市区,只是一条狭长的街区。如今再看都匀,已如渐次打开的折扇,正展现出一幅令人惊艳的画面。
看都匀,知黔南,一个更加开放自信、精彩纷呈的黔南展现在世人面前。
细数黔南州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这些具有黔南特色、彰显黔南个性的大事要事令人印象深刻:
——深入开展以“十破十立”为主要内容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推动作风大转变、环境大改善、改革大突破、经济大发展。
——实施“一圈两翼”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泛都匀”经济圈,“南翼”生态文明示范区,“北翼”环贵阳、邻贵安经济带,经济发展呈现“一圈”引领、“两翼”齐飞的良好态势。
——服务“中国天眼”建设,培育了“追赶、领先、跨越”的新时期黔南精神,锤炼了“登高望远、精益求精、勇于争先”的大射电创新精神,拥有了“中国天眼”世界级金字名片,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成功举办建州60周年系列活动,充分展示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黔南的伟大实践,增强了全州各族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凝聚起“一心向党、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巨大合力。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都匀毛尖品牌打出去”的重要指示,做强“都匀毛尖”品牌,奋力承担起“引领黔茶出山”的重任。
——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将全州238个乡镇合并为106个,探索形成了“镇园合一”“区镇合一”的黔南新模式,增强了乡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打造百鸟河数字小镇,成功引进百度、印孚瑟斯、联想控股等30余家企业,形成了大数据、大健康、大教育“三业”联动发展模式,成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的典范,创造了“无中生有”培育产业的奇迹。
这五年,黔南三次产业稳中有进、协调发展,呈现出农业“接二连三”、工业“转型升级”、旅游业“好花正红”、物流业“流光溢彩”的良好态势。2015年,经济总量在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从2011年的第10位提升到第6位,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0%,经济发展满意度位列全省第一。
精准定位 构建发展新格局
“一圈两翼”这个在黔南州委十届三次全会上作出的战略决策,让黔南的发展“季节”走向了新的拐点。
按照“一圈两翼”发展战略,黔南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主动适应新常态,全力以赴推动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2016年,初步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是2011年的2.3倍;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前列;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为26180元、8850元,分别是2011年的1.8倍、1.9倍;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1年的34.8%提高到2016年的58%以上。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由2011年的17.5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30亿元,全州公路里程突破18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838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荔波机场建成通航并启动改扩建工程,都匀机场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黔桂铁路完成扩能升级改造,贵广、沪昆高铁建成通车,迈进“高铁时代”;乌江、红水河四级航道建设全面竣工,打通了“北上长江”水运通道,基本形成了“陆水空互济、公铁机互补”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水利固定资产投资由2011年的15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45亿元,累计建设骨干水源工程30处,基本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供水率达70%以上。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沿着做强都匀、做精县城、做特乡镇、做美村寨的发展思路,全州各地注重产城景融合互动、山水城交相辉映,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户籍制度、“多规合一”等改革,形成了以“大都匀”为龙头、县城为骨架、建制镇为支撑、乡所在地和人口聚集村为补充的山区新型城镇化体系。全州城镇化率从2011年的36.5%提高到2016年的47.8%。都匀市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各县(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在中心“一圈”,都匀、瓮安、福泉、独山等县(市)以现有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为载体,大力推进技术改造、研发设计、品牌提升、渠道拓展和产业链整合,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走上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发展道路,实现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在南翼,FAST这座大型科学工程受到海外广泛关注,成为黔南全新的旅游地标,点爆了南部的民族生态旅游,与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三都水族文化旅游和罗甸高原千岛湖形成旅游资源互补。
在北翼,环贵阳、邻贵安的惠水、长顺、龙里、贵定等县(市)主动与贵阳市、贵安新区、双龙空港经济区加强区域合作,着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关联度大、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民族制药业、新型建材业,主动融入贵阳,挤进贵安。
有数据显示,2015年,黔南“泛都匀经济圈”GDP完成455.4亿元,占全州的49.9%,三年年均增长15.8%;“北翼环贵阳经济带”GDP完成258亿元,三年年均增长16%;“南翼生态文明示范区”GDP完成198.8亿元,三年年均增长15.4%,“一圈两翼”宏图大展。
开放创新 增强发展新活力
五年来,黔南通过开展以“十破十立”为主要内容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面推进观念革新、思想革命,形成了“强创新、占高地、作示范”工作总纲,营造了敢闯敢试、敢想敢干、敢拼敢抢的浓厚氛围,突破了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势,重点围绕简政放权、转型发展、城乡统筹、改善民生四条主线进行改革,突出特色、大胆推进,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亮点纷呈。
率先在全省取消了州级所有行政许可事项,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全省首推“两证一章”和“三证一章”登记制度改革,与全国同步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减政放权激活了市场因子,五年来,招商引资累计引进州外到位资金4158亿,引进世界500强企业9家,中国500强企业14家,民营企业500强4家。率先在全省完成乡镇行政区划改革,坚持“简政放权、扩权强镇、镇园合一、提升服务”的原则,通过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了乡镇自我发展、统筹发展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效率。率先在全省推行科级干部大交流、大轮岗。激发了广大领导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狠治干部“慵”、“懒”、“散”、“慢”、“浮”等“作风病”,优化了干部资源配置,促进了干部多岗锻炼,有力解决了州直机关干部板结化问题。
与此同时,全州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瓮安“5531”社会治理模式改革、福泉市中小学去行政化改革、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福泉“112”模式、贵定“4321”信访工作法、惠水县率先建立街道法制办、瓮安县农业人口市民化等一批改革举措闪亮全国、“放样”全省。
五年来,黔南牢记政治责任,强化使命担当,突出从严治党、思想建党、制度治党,突出问题导向和作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构建了“1+5”从严治党和基层党建“1+6”工作体系,实现了政治清明、干部清廉、作风清正,在干事创业中形成了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全州党建工作连续三年稳居全省目标考核“第一方阵”,党风廉政建设群众满意度四年位居全省第一,干部作风满意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打造了“连亲帮扶”“三亮一创”“四进四送”等黔南党建品牌,涌现了享誉全省全国的“背篼干部”“快递干部”等优秀群体和杨刚、邓迎香、龙增刚等模范党员,为全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五年来,黔南突出民生优先,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全州减少农村贫困人口89.4万人,5个扶贫开发重点县、103个贫困乡镇实现“减贫摘帽”。惠水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得到中央和省委肯定,并在全省复制推广。长顺“4+N”产业扶贫模式、罗甸“四带”创业扶贫模式等成为全省典型。教育普及程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大幅提升,普通高考二本以上上线率和录取率连续三年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全州共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51.6万人,新增城镇就业34.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完善,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14.23万套。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五年来,黔南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幸福进万家·文化精品乡村行”成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项目,全州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数量位居全省前列。《绕家大歌》荣获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金奖,电影《近距离击杀》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刺藜花红》摘取第四届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优秀剧目桂冠。启动建设了州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青少年宫等项目,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大型电视连续剧《星火燎原云雾街》正在拍摄,启动建设了梦都影视文化园、足球风情小镇等文化产业基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位列全省第一。
生态之州 实现发展新跨越
在刚刚落幕的第三届中国物流(都匀)国际峰会暨商贸物流博览会上,黔南绿色、生态、有机农特产品吸引了国内外专家和企业家。当天,来自北京、广东、湖南、福建等地的19家企业与当地企业签订产品订购协议,订购金额2.33亿元,要将都匀毛尖、长顺绿壳鸡蛋、刺梨、高钙苹果、荔波蜜柚、无公害蔬菜、泡酸辣系列等打上黔南“生态品牌”印记的名特农产品带出大山。
“生态”就是黔南的“卖点”。
五年来,黔南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厚植发展优势,在坚守底线中擦亮了“生态之州·幸福黔南”品牌。
2014年,黔南被列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其中都匀等5个县市是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先行区。三江堰生态修复工程是都匀市“水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该项目利用筑坝拦污手段,形成缓流区,拦截了水中的铁离子污染物,有效治理了十多年来让人诟病的“小黄河”,净化了水质,美化了水景,改善了水体质量,恢复了水体生态功能,打造成一处旅游景观。
近年来,黔南开工、建设了一大批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产业和绿色家园建设项目,生态底线进一步筑牢。实施了一大批“青山、蓝天、碧水和净土”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颁布了《剑江河流域保护条例》《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樟江河流域保护条例》,使生态守护步入法治轨道。各级政府持续开展森林保护“六个严禁”、环境保护“六个一律”专项执法行动,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法庭、生态环境保护约谈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环境保护刚性约束增强。老百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意识大大提高,黔南的山更青、天更蓝、水更碧、土更净。2015年,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镇污水处理率位居全省前列,国家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数量排全省首位,森林覆盖率达57.4%,成为首批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和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
(编辑:罗春菊 审核编辑:邹骐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