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17茶人会
  1. 茶人会官方网站
  2. 茶文化
  3. 文章浏览

黔南贡茶与贡茶古碑

作者:未知 时间:2017/6/5 11:56:18 来源:黔南日报

  平伐,地名,现更名为云雾镇,位于贵定、都匀、平塘等县交界。元代的“平伐”地域远比现今要大得多,人口至少有数十万人,主体就是3000多年前从古蜀国迁徙至此的海皅苗。自唐宋以来,他们开山种茶,自治自理。元代统治者凭恃武力赢得了胜利,但仍然任命的娘镇守当地,但要贡献“方物”以表示臣服。的娘和他的手下来到了京都,所携带的“方物”有两样,一样是云雾山的矮马“狗仔马”,另一种就是云雾茶,当地称为“鸟王茶”。这次进贡记录在《贵阳府志·贵定县志稿》,是自唐宋以来黔南茶又一次进入朝廷,时值元泰定2年,即1325年。

  绿茶虽在贵州、四川、云南早己形成,但真正公认为绿茶类,却是在贵州未建省的明初。明朝立国后,当时贵州还未建省,都匀那时叫都云,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改云为匀。都匀县令送都匀城墙图到南京见朱元璋,并带去都匀绿茶(当地茶农制作的散茶)进贡给朱元璋。朱元璋发现都匀进贡的绿茶是一种直接沏泡的茶,这茶投入杯中后,很快就出味、出色,清香扑鼻,沁人心脾,品饮可口。更使他惊奇的是,这茶却是一片片卷索的散茶,打破了他从小和做了皇帝一直对茶就是那种坚如磐石的“团茶”概念,突然知道茶还有如此制作的“散茶”,直接沏泡,可取多可撮少,十分方便。得到启示,明太祖便发出了“罢造龙团,唯采茶以进”的诏令,停止了团饼茶的制造。于是,将散茶直接投入杯壶中沏泡饮用,逐渐成为饮茶的主流,蒸青散叶茶和炒青绿茶因此大为盛行。那些适合直接沏泡的龙井茶、黔南茶也因此成为当时的贡茶。此后,在向朝廷上贡茶的7个布政司和直隶府中,贵州每年均列第二。

  崇祯朝,丘禾嘉(贵定人)被破格提拔任兵部职方主事。在进京赴任后,得到崇祯皇帝的召见。他向崇祯呈上了奏折和一只做工精细的楠木盒。崇祯打开木盒,里面是一个丝绸布袋,打开袋子,崇祯愕然,脸上现出不悦之色--袋子里是一包茶叶。崇祯沉吟许久,拿了一撮茶叶在手上仔细端详。丘禾嘉说:这是我家乡都匀府出产的茶叶,为我朝贡茶,可惜迄今还没有名字,请皇上赐名。

  崇祯一听,恍然明白丘禾嘉的意思是以茶喻人,“兰心质慧而无名”,犹如那贡茶。放下茶叶,崇祯拿起丘禾嘉的奏折。奏折上是丘禾嘉对于明王朝辽东作战的形势分析和判断,剀切而精要。崇祯读罢大喜,说:卿所贡之茶,历朝有名,生时为枪,熟时似钩,赐名“鱼钩”。随即朗声宣布,再一次破格提拔丘禾嘉,任命他为辽东巡抚,加“超拜右佥都御史兼统山海关诸处兵马”的衔头,立马率兵出关破敌。

  之后的故事,在明史中有记载,但从此,都匀和贵定的茶叶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御赐芳名--“鱼钩茶”。“鱼钩茶”的出现,开启了茶叶整形的先河。它表达了茶叶独特的形态美,它的命名,标志着干茶和茶叶浸泡形态成为品茶、赏茶的一项新内容,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明代黄一正编撰了一部46卷的《事物绀珠》。书中记录了当时的名茶97种,黔南的新添(贵定)茶和平越(福泉)茶都名列其中。可见在那个与中原交通、通讯还很困难的年代,黔南茶叶已经名声在外。

  乾隆38年(1772年),乾隆皇帝钦命著名大学者纪昀(纪晓岚)为总纂官,在全国挑选出360位顶级学者和4000余位书法高手编纂和书写《四库全书》。都匀人陈尧华被乾隆皇帝钦命入选编纂。由于他从小受张翀在都匀茶联、茶文化的影响,熟读《茶经》、《五灯会元》等历代茶著和深知家乡都匀贡茶的起源与发展,在编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钦定四库全书·茶经卷》时,将自己以上熟知的“茶经”、“茶典”及家乡的“都匀贡茶”编纂入书。

  1904年,林绍年调任贵州巡抚,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朝廷进贡了两匣贵定的贡茶,一匣给光绪,一匣给慈禧。陈列在今天中国第一档案馆的《清宫秘档》有如下记载:“贵定县芽茶,贡皇上一匣,贡老佛爷一匣。光绪三十年正月初一日,贵定芽茶一匣老佛爷留用,贵定芽茶一匣皇上留用。光绪三十年奴才贵州巡抚林绍年叩首。”

   为了打造品牌,全国声称本地为贡茶产地的计有2000多个县和地区,但是目前国内唯一发现并保存完好的“贡茶碑”,仅有贵定县云雾镇的鸟王村。贵定贡茶因其主产地在“鸟王”,故而在清代又称为“鸟王茶”,由乾隆皇帝钦点为贡茶,是明清时期的八大名茶。

  几百年时光如水流逝,昔日的那些帝王都已消失在历史的云雾里,而这块中国唯一的贡茶古碑依然矗立,见证着千年古茶的起落枯荣。198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风雨剥蚀,碑上文字已模糊,只能依稀看到“……贡茶定数……及余所派之茶准行停止……纹银四百二十两……”的字样,落款日期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魅力黔南

茶文化

回到顶部